文/小雯 最近,19歲的朱也天又上熱搜了。 這個因為坐邁巴赫去高考被意外拍到、700分考進北大的少年,從“邁巴赫少爺”一路成長為“國民女婿”,每次出現都讓人眼前一亮。 前不久在爺爺朱炳仁的藝術展上,他被臨時請上臺發言,沒緊張、沒怯場,一開口就是溫和而堅定,氣場穩穩地立住。 又因為現場有外賓,他臨時擔任翻譯,對話全英文,自如流暢,還能自帶禮貌分寸感。 全網都在夸他:“氣質好”、“懂分寸”、“不張揚卻很篤定”。 但更令人好奇的是: 一個少年,是如何在巨大的光環下,仍然能夠保持如此平靜、自持和通透的呢? 我認真看完了他過往的發言、照片和視頻,也看了他關于父親朱軍岷、爺爺朱炳仁的采訪。 突然明白了: 這孩子的穩,不是天生的; 他是走在原生家庭這條隱形的河流上,一代代地向善、向上、向內,最終長出自信、溫潤和力量的。 01、原生家庭最好的傳承,不是財富,而是心理安全感你有沒有注意到,朱也天面對鏡頭,從不怕、不閃、不躲: 不躲避對外界對他“有錢”的質疑,不躲避網友對他“出名”的圍觀。 他沒有“我必須要完美”的執念,也沒有“我要證明我自己”的防御。 而是天然地松弛、自如和分寸得體。 這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典型特征: 對自我有穩定的認知; 對他人有基本的信任; 情緒表達自然,不壓抑也不過度依賴; 面對外界不安不會失控,而是平靜接納。 而這種人格的形成,離不開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容器”: 一個孩子要成長得自在、堅定,首先得有機會被父母安穩地“接住”。 什么叫“接住”? 就是當他失敗、緊張、焦慮、憤怒時,父母不打壓、不指責、不貶低,而是安靜地陪著他說:“沒關系,我們一直愛著你。” 你會發現,朱也天的父親朱軍岷,就是這種始終“接得住”孩子的人。 兒子上熱搜,他笑說:“我上可啃老,下可啃小,我是最幸福的人。” 兒子過生日,他寫信表達對兒子最深的驕傲是:“他是個努力、有主見、能承擔的人。” 你看,這不是“你必須出色我才愛你”,而是“你一直很好,我一直都愛你”。 這,才是心理安全感的根。 有了這份安全感,孩子才敢嘗試、敢冒險、不怕出錯; 02、代際最好的傳承,不是標準化復制,而是精神上的“共振”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但真正影響一個孩子的,往往不是父母說了什么,而是父母如何活著。 看朱也天的爺爺朱炳仁,81歲了,還在學習AI、做展覽、辦發布會; 你再看朱也天,高考完第二天就開始自學大學課程; 這不是刻意模仿,而是精神氣質在日常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種下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投射性認同”: 你天天回家摔門、罵人、焦慮,孩子也會變得易怒、敏感、沖動。 但如果你認真過日子,樂觀、行動力強、不害怕挑戰—— 孩子不需要你多說一句大道理,他已經在你身上看到了答案。 朱也天不是“被安排成了一個好孩子”,而是從小生活在一種“向內成長、向外松弛”的家庭氛圍里。 所以你看到: 他不以財富為炫耀,卻不回避家境; 他不否認自己的努力,也不在乎別人的過度聚焦; 他不急著出圈、成名、破圈,而是淡淡一句:“我只是想讀書。” 這就是最了不起的“代際傳承”:我不是你,但我懂你,我也愿意繼續做我。 03、一個家庭真正的底氣,是孩子愿意把自己活明白了我們總是被熱搜、流量、爆點吸引。 邁巴赫少爺、700分學霸、國民女婿……每個詞都像鍍了金。 但真正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這些標簽,而是朱也天不靠標簽也能站穩自己的樣子。 是他說出“我不太愿意被別人打擾,只想安安靜靜讀書”時的真誠。 他活得像一棵樹,不快不慢,不迎不拒,但他的根已經扎得很深了,所以不慌。 而這一份“不慌”,是三代人積累出來的家運,更是代代彼此成全的果。 你看,一代人努力向上,一代人溫柔接力。 沒有控制、沒有綁架、沒有期待裹挾。 只有彼此看見、彼此理解,彼此祝福。 04、梅娘說:你以為孩子的性格,是基因決定的,是運氣拼來的。 但其實,他今天說話的語氣、做事的方式、面對熱搜的反應,早就在你不經意的一舉一動中寫好了。 原生家庭的傳承,從來不是“我把什么給了你”,而是: 你在我身邊這么多年,看見了我怎么愛人、怎么努力、怎么處理難題,于是你也開始耳濡目染地學著,再升級出自己的方式,去愛、去努力、去堅強。 那一刻,你的生命,已經成功地被他接力了。 你給不了孩子所有的財富,但你可以教會他如何在擁有時不張揚,在缺失時不自卑。 你不能替他走每一步,但你可以讓他知道:他走出去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這,就是最好的代際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