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件禁止出境的國寶,是咱們博物館里寶藏的巔峰。但現在國寶資料都是“散裝”的,市面上缺少系統的書籍和資料,如何才能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看國寶? ? · ? ![]() 195件國寶-20 后母戊鼎 ?商 ?后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 ——青銅家族“巨無霸”,它是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大、分量最重的青銅器(832.84公斤) ?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 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2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 鼎身紋飾厚重大氣,用雷紋打底,四周浮雕盤龍、饕餮。鼎耳鑄有精彩的“雙虎食人”,據推測是“活祭”的寫照,古人敬畏天地,相信萬物有靈,商代更重鬼神,在他們看來,奴隸活祭給虎神后魂升天國,比被殉葬更符合人與萬物、天地的交感相合。 ![]() ![]() ![]() 鼎身和四條腿是整體范鑄的,鼎身用了8塊外范,鼎足用了3塊外范,推測青銅液總共用料超過1噸。當時燒溶青銅液的坩堝一般容量是12-13公斤,可以想象一下,要制造這只近1000公斤的大鼎,現場有成百上千的工匠、鋪天蓋地的工具,場面該有多么壯闊。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充分顯示出當時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為研究商代的社會、文化、工藝等方面提供了極重要的實物資料。 如此巨大的一只鼎,身世坎坷,被挖出來藏、再埋再挖。它第一次出土后不久,為躲避日軍掠奪又被埋入土中;1946年再次出土后,作為蔣介石六十壽辰賀禮被運往南京(見下圖)。到1959 年被調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后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
出土時一側鼎耳不翼而飛,為了方便運輸,古董商人要求把大鼎拆成10塊,但幾十根鋼鋸全費掉了也只把鼎足鋸進去1cm的深度,于是村民用大錘狂砸50幾下,才錘下了僅存的一只鼎耳(鼎耳小比較好砸,另外鼎耳不是整體鑄造,它是二次澆鑄相對脆弱一些)。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鼎,一只耳是后來修復的,另一只耳是復制品。您到國博參觀時可仔細觀察。 ![]() ![]() 到底是“司”還是“后” 大鼎名字一直有爭論,到底是“司”還是“后”?鼎內壁有三字銘文(見下圖),大鼎因此得名。主張是“后”的學者認為,這是商王母親的廟號,指王后。但主張“司”的認為,“后”字用于王后之意從春秋才開始,“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司”在商代指“祭祀”,司通祠。對此,你怎么看? ![]() ![]() 入選64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一個隱藏信息:經檢測,大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另有其它微量金屬成分),這與戰國《考工記?筑氏》記載的比例基本相符,可見我國青銅器文明的內在傳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