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閱讀的第五本書。《人民的名義》播出時,我曾把祁同偉比作《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只不過,祁同偉有過卑微 ,但談不上救贖。而于連,這個在封建復辟時期夾縫中掙扎的小人物,仿若一顆被命運之風吹落于復雜塵世的種子,在這片由貴族與資產階級交織的土地上,艱難地探尋著生存與尊嚴的土壤,其經歷恰似一部濃縮著卑微、掙扎與救贖的心靈史詩。 初入市長府邸,于連懷揣著對拿破侖式榮耀的憧憬,卻只能以木匠兒子、家庭教師這卑微身份開場。他面對的是高高在上的貴族老爺太太,那些審視的目光如利刃,時刻提醒著他的出身。在這華麗廳堂里,他謹小慎微,每一言行皆如履薄冰,生怕稍有差池便被逐回原點。彼時的他,為獲取尊重與認可,不得不藏起真實自我,迎合貴族虛妄的優雅標準,將學識化作取悅他人的工具,內心那份對平等與價值的渴望卻在暗處悄然滋長,如同石縫中頑強伸出的嫩芽,雖纖細卻有著不屈的生命力。 愛情于他而言,亦是摻雜著苦澀的甜蜜陷阱。德·雷納爾夫人的溫柔眷戀,讓他短暫沉醉,誤以為尋得心靈避風港。然而身份懸殊猶如一道無形天塹,世俗眼光、家族聲譽如重重山巒橫亙其間。他們私下相會時的竊喜、患得患失,像極了偷食禁果的驚惶與迷醉。當東窗事發,于連被迫離開,那一瞬間,愛情脆弱如風中殘燭,他的世界再度崩塌,往昔溫情化為屈辱傷痕,深刻映證其小人物在情感前也無力主宰命運,只能任由階層差異肆意碾軋,被動隨波逐流。 踏入巴黎上流社會,于連也未見曙光,反而陷入更深的泥沼。侯爵府繁文縟節更甚,貴族們傲慢偏見如高墻聳立。他目睹權貴們紙醉金迷,自己卻似局外人困于籠中,才華用于鉆營逢迎,理想早被現實揉碎。他參與陰謀詭計,不過為求一線生機,可這茍延殘喘何嘗不是對靈魂的褻瀆?他在名利場中迷失,淪為權力玩偶,喪失初心純善,卻也借此窺見上層腐朽本質——虛偽面具下空洞無聊,金錢交易主導人際關系,所謂尊嚴不過是少數特權階級的施舍。 直至他向昔日的情人開槍入獄那一刻,死亡陰影籠罩,于連才恍然覺醒。過往追逐仿若黃粱一夢,繁華喧囂皆成空。獄中寂靜迫使他回首來時路,反思一生卑劣與掙扎。此刻,他褪去社會賦予的繁雜角色,剝開虛榮表象,直面內心的本真。悔恨如潮涌,那些為攀附權貴舍棄的自尊、扭曲的靈魂,此刻皆成沉重枷鎖。但在這絕境深處,亦有一絲光亮——他誠實剖析自我,向德·雷納爾夫人寫信傾訴衷腸,摒棄往昔矯飾,袒露脆弱真心,這是小人物遲來的救贖契機。 于連之死,非懦弱終結,而是以生命為祭禮,完成對自我靈魂的洗禮。他以極端方式掙脫世俗牢籠,拒絕向鄙夷的世界低頭,保有最后一絲驕傲尊嚴。他的卑微源于出身時代局限,受限于階層固化、觀念偏見;而救贖則是穿透黑暗的人性覺醒,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后仍堅守內心凈土,雖肉身隕滅,精神卻超脫升華。 《紅與黑》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周遭無數“于連”身影。現代社會雖無明確貴族平民分野,但階層藩籬依舊隱形存在。寒門學子在名校掙扎求認同,職場新人于公司小心翼翼地積攢存在感,他們都曾如于連般懷揣夢想,卻在現實碰壁后或妥協、或迷失。然而,于連的故事又給予希望啟示:即便身處卑微谷底,只要未棄對自我審視反思,便可能在困境覓得救贖之路,尋回失落本心,重拾生命尊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