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整理匯總了中考歷史主觀題·中國近代、現代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專題相關要點,供同學們復習備考。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蓄意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并發動襲擊,史稱“九一八事變”。此后,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中國人民率先舉起抗日旗幟,開啟長達十四年的局部抗戰。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浴血奮戰,楊靖宇、趙一曼等英雄人物展現出不屈的民族氣節,成為中國抗戰的先聲。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挽救民族危亡,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一事件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漸趨明朗。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悍然炮轟宛平城,制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揭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此后,國共兩黨摒棄前嫌,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御敵。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后,展開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大屠殺,超過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慘遭殺害,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暴行。2014年,我國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臺兒莊戰役由李宗仁指揮,殲敵萬余人,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勝利;武漢保衛戰使日軍速戰速決戰略破產;第三次長沙會戰扭轉太平洋戰場初期盟軍的不利局面,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士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設伏,殲滅日軍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粉碎“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據點,振奮全國軍民抗戰信心,展現了敵后戰場的戰略作用。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制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為奪取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方向。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臺灣及澎湖列島等被日本強占50年的領土回歸祖國懷抱。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同時,抗戰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基礎。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國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戰,凝聚起各階層、各民族、各黨派的力量,形成不可戰勝的磅礴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