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暗示效應”。 大概意思是說,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對不諳世事的孩子進行暗示,效果是最明顯的。 暗示,雖然沒有挑明,但是“充滿好奇”,也讓人預測到某種結果,其引導作用,比明說更有效。 孩子成長的路上,母親比父親的陪伴要多得多。 做母親的,如果總是有以下幾種“暗示”,孩子長大后,難以出色,及時改正,情況就逆轉了。 01 母親總是“愧疚暗示”,養不出自信的孩子。 “你看看,我花了那么多錢,送你去學舞蹈。” “你讀高中,我陪讀,租房,一年就耗費五六萬。” “你小時候,身體不好,我深更半夜送你去醫院,記得那一次,我騎車送你,渾身都凍僵了......” 母親把自己多年來,如何付出,如何吃虧,一股腦地告訴孩子,認為孩子應該要感恩自己,努力學習。 事實上,孩子的理解,卻不一定和母親一樣。孩子會因此產生了愧疚感,認為自己做什么,做得多好,都對不起母親。 最可怕的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哭訴自己的“不容易”。 用眼淚來告訴孩子:“應該懂事了,否則對不起媽媽。”孩子內心很難受,被逼著去做某件事,順從母親的意思。 看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在商場,非要某款玩具。母親一咬牙,就買了。 回到家,母親告訴孩子,這玩具的價格,都已經頂得上自己的半個月工資了。孩子頓時,不知所措。玩具,頓時就不喜歡了。
母親認為,內疚感會變成砥礪前行的動力,會讓人蛻變。而孩子卻往往沉浸在其中,痛苦到無法自拔。 父母和孩子掌握的心理預判,是不對稱的。 長期愧疚的孩子,怎么做都達不到母親的預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反正做不好,就干脆別做了,放棄了。孩子總有一天,會很累的。 02 母親總是“社交有害的暗示”,養不出婚育正常的孩子。 “不要跟那個孩子玩,他讀書成績很差,他上個月還被老師批評,他總是欺負隔壁家的女孩子。” “不要去同學家玩,人家的父母,非常討厭一群人在家。” “有沒有早戀,這太危險了,你要讀書,靠自己,不靠任何人。” 孩子的世界里,是沒有差別心的。認為自己喜歡一個人,就大大方方地和他交往,一起玩泥巴,都是開心的。大家也不想討論什么學習,也不在乎家長的眼色。 可是家長待人,是差別心的,把周圍的人,分成三六九等。家長認為,去靠近比自己強一點的人,起碼應該去和很乖的人交往。 家長大概率,瞧不起成績差的孩子,而青睞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因此要自己的孩子,拒絕差生,靠近優生。 孩子本有的社交,被母親橫加干涉,就慢慢弄丟了。孩子又不想要母親安排的社交。一步一步,孩子就活成了沒有朋友的人。 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母親又反復強調:“防人之心不可無。”看誰,都帶著懷疑的心,不要深度交往。 孩子到二十幾歲,母親又開始暗示愛情了。母親告訴孩子:“和誰過日子,都要留一手,萬一離婚,也不會那么慘。” 看看當今社會,為啥很多孩子,都不婚不育?這樣的三觀,不是天生的,和母親對孩子的觀念引導,關系很大。 母親暗示孩子,和誰都保持距離,不付出真心。哪里會有真愛?結婚之后,孩子也是心懷鬼胎,老擔心離婚,那離婚的概率很高。 對社交,婚姻,都畏懼的孩子,可能就一直獨來獨往,孤獨終老的格局,自然形成了。 03 母親總是“虛榮暗示”,養不出務實生活的孩子。 一個四歲的孩子,在母親的教導下,會背十幾首唐詩。遇到客人,母親就讓孩子露一手。 一個八歲的孩子,本想玩泥巴,卻被母親拉著,背書。孩子的成績,獎狀,變成了母親和親戚朋友聊天的內容。 初中,孩子被母親帶到了重點班。 母親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從表面看,是母親逼著孩子成才。從深層次看,是母親為了自己的面子大一些,逼著孩子做什么,成為炫耀的資本。
最離譜的是,母親看到鄰居孩子干什么,就非得要自己的孩子也干什么,想辦法比鄰居家的孩子,更勝一籌。 母親還想辦法把孩子打扮美一些,就希望得到鄰里的幾句贊美。 終于,孩子十幾歲了,意識到了母親的真實想法。從而孩子也慢慢變得虛榮。 活一輩子,就是給母親爭面子。孩子變成了“面子”,這無疑是一個悲劇。 04 孩子的第一步路,是母親扶著走的;孩子的第一句話,是“媽媽”;孩子第一次上學,是母親送去的...... 母親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作用很大。這是我們的共識。 其實,母親對孩子的暗示,同樣作用很大,只是母子之間,誰都沒有明說而已。等不得不說,已經表現出來了,往往已經太晚了。 學會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是母親必備的技能。 鼓勵孩子自己的愛好,認可孩子的真實意愿,接納孩子的平凡,喜歡孩子的朋友......母親的做法,暗示孩子自己的成長方法,是對的。 孩子的路,終究要自己去走,母親扶一把就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