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年的考點門口,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媽媽們的旗袍方陣算是基礎款了,爸爸們反串旗袍也見怪不怪。新鮮的是啥?是穿著全套奧特曼皮套比劃經典手勢的家長,是頂著青蛙人偶服扭來扭去的爸媽,還有專業 cosplay 團隊直接還原動漫名場面。考場外,硬生生變成了大型真人秀現場。 你說這是純粹的愛?當然有一部分是。但捫心自問,當這些畫面被精心拍攝、剪輯,迅速登上熱搜,播放量動輒幾億時,有沒有一絲“博眼球”的味道?那些穿著奇裝異服、行為夸張的家長里,有多少是真心為了孩子,又有多少是嗅到了“高考”這個年度頂級流量的味道,想趁機“火”一把? 當“社牛家長送考大賞”成為熱門話題,家長們比拼的不再是誰的后勤保障做得更貼心,而是誰的造型更吸睛、誰的創意更能引爆網絡,這愛的味道,是不是有點變了? 一、“迷信式應援”: 穿旗袍、舉向日葵、掛粽子……這些“討彩頭”的行為,我們理解,千年文化基因嘛。但當這種行為升級,甚至裹挾了公權力部門,味道就徹底變了。 停著標有“985”、“211”車號的執法車供人合影“求好運”;交警指揮送考車故意“壓線”行駛,寓意“上線”;消防車架起“水門”,象征“鯉魚躍龍門”……這就不是簡單的“圖個吉利”了,這簡直是官方下場搞“玄學應援”! 這傳遞了什么信號? 第一、倡導迷信。這些行為,和舊時求神拜佛有多大區別?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摸車牌、過水門這種毫無科學依據的“儀式”上,不是在拉低社會文明水平嗎? 第二、示范違法!交警帶頭指揮壓線,這不是赤裸裸地踐踏交通法規、藐視法律尊嚴嗎? 當執法者自己成了規則的破壞者,你讓孩子以后怎么相信法律? 第三、販賣焦慮。強調只有摸到“985”“211”的車牌才算“成功”,這不就是在變相告訴孩子:考不上名校,你的人生就“失敗”了? 這哪里是減壓,分明是加壓! 二、“愛的表演”與“靜默的守護”:誰的壓力更大? 支持者說,這是年輕父母用娛樂化消解焦慮,是代際溝通的新方式。一位穿恐龍充氣服的媽媽說:“我們當年高考像上戰場,現在更想給孩子制造快樂回憶。” 這話聽起來很暖。 但關鍵問題是:這場“快樂回憶”,是孩子需要的,還是家長需要的? 想象一下:你剛經歷完一場高強度腦力鏖戰,身心俱疲走出考場,腦子里還在復盤題目,盤算著下一場。突然,一群穿著奇裝異服(可能包括你爸的旗袍)的人圍上來,手機鏡頭懟臉拍,七嘴八舌地問“考得怎么樣?”“題難不難?” 旁邊可能還有網紅在直播……這到底是加油,還是添堵? 對于性格內向、只想安靜考試的孩子,這種高調應援,簡直是公開處刑,徒增尷尬和壓力。有考生吐槽:“我爸執意穿紫褲衩送考,同學群瘋傳表情包——考卷還沒發,我已社會性死亡。” 真正的愛,需要這么喧嘩嗎?佛山那位交警父親,脫下制服換上便裝,只在孩子可能經過的轉角處遞上一碗冰鎮綠豆湯,輕聲說:“你轉身能看到我,但不必回應。”這種“靜默的守護”,那份克制和體察,或許才是孩子內心更渴望的安定劑。高考是孩子的戰場,家長強行把自己變成主角,這場“愛的表演”,聚光燈打在誰身上,壓力就壓在誰肩上。 結語: 高考,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夢想和汗水。我們理解家長的焦慮和期盼,但愛的表達,不該以犧牲考場秩序、助長迷信風氣、踐踏法律規則、甚至干擾考生心緒為代價。 當應援變成流量追逐的秀場,當祝福摻雜了玄學的迷思,當守護演變成喧賓奪主的表演,我們是否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遠? 真正有力的“應援”是什么? 是保障好孩子的飲食睡眠,是規劃好赴考路線不遲到,是考完不問“考得如何”只問“想吃點啥”,是在他們無論成敗時都給予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告訴他們,人生遼闊,高考只是其中一站,家永遠是港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