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天,窗外雨聲淅瀝。我翻著書櫥里的《蔡元培傳》,第一次讀后感只有一句話:先生亦是屬兔之人。檐下滴答的雨聲,竟與百年前江南的雨幕連成一片——那場落在少年蔡元培生命中的苦雨,終是澆灌出了擎天大樹。 先生十一歲喪父,二十歲失母,命運的風雪來得太早。可他扎根的土壤,是父母用品格夯實的沃土。 父親蔡光普,人稱“愛無差等”,幫人從不猶豫,借錢給人更不忍心討要。可這寬厚性情,竟要了他的命,那年他任錢莊經理,見生意紅火,體恤伙計辛苦,便自作主張加倍發了年終獎,東家震怒逼他賠償,他竟因此郁郁而終。十一歲的元培,在父親轟然倒塌的煙塵里,第一次觸摸到“寬厚”的凜冽質地——那溫潤品格如玉石,寧碎不全。 家中頂梁柱一倒,生活頓時陷入困窘,灶膛里跳動的火光,從此成了少年夜讀的燈。雖有文章說他“家貧不能置燈,借灶火讀書”稍顯夸張,但清貧卻是刻骨的現實,親友們看不下去,要湊錢接濟這孤兒寡母,母親周氏卻端坐如鐘,婉言謝絕。“自立不倚賴”,這五個字不是掛在墻上的格言,而是她咬緊牙關撐起的生活信條,煙火氣繚繞的灶臺邊,她瘦弱的身影,如一尊沉默的佛,也是一葉苦渡的舟。靠著勤儉持家這葉小舟,以“不貪取”為舵,硬是載著幾個孩子在風雨中行了九年。 母親治家,如同調理琴弦,張弛有度。她教孩子說話尤其講究:“每次和人談事,先想對方會說什么,我該怎么回。談完了,還要回想對方說了什么,我又說了什么,有沒有不妥——這樣才少犯錯。”這字斟句酌的習慣,如同在心頭安了一面鏡子,把“謹慎”二字慢慢刻進少年心性,灶火明明滅滅,母親正用生命當燈油,把“自立”的信念熬成金汁,一點點澆筑進兒女的骨血里,那躍動的火苗,分明是“不靠人”精神最灼熱的宣言。 父親“不忍討債”的仁厚,像春雨滲入泥土,滋養出元培日后待人接物的溫和底色,母親“不貪取”的硬氣與“慎言語”的細致,則如秋風鍛鐵,鑄成他一生方正不阿的筋骨。先生日后方正安詳、和易近人的君子氣象,早在少年家中已由父母之手悄然捏塑成形。 窗外雨聲未歇,噼里啪啦,恍惚間與百年前蔡家灶膛里的柴火爆裂聲疊在一起,同為屬兔之人,我常欲追隨先生足跡,然養育女兒們時,常感步履維艱,如行泥濘。我摸著書頁,慢慢品味:最好的家教,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父母用生命當燈芯點燃的光,這光穿透百年風雨,竟能照進今日小城考場的窗欞,在密密麻麻的試卷上投下同樣的刻度——好品格才是立世之根,如這檐下雨,潤物無聲,終令稚嫩根苗,長成撐起家國的蒼翠棟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