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淬煉之路余少時家貧,讀書于寒窗之下。每晨雞未鳴,即秉燭而誦,墨痕染指,竹簡生繭。鄰翁笑曰:“豎子不務農(nóng)桑,徒耗光陰,何異磨磚作鏡?”余默然,惟以蘇軾“雖不肖者亦自淬厲”自勉。蓋知人生如金,非千錘百煉,不能成器也。 一、烽火淬魂 年十九,逢邊寇亂,烽煙蔽日。鄉(xiāng)里少年皆操戈從戎,余獨伏案讀《孫子兵法》,見“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句,忽掩卷長嘯。是夜,負笈攜劍,跋涉三百里,投軍于殘破孤城。城頭箭如雨,余與士卒同食糟糠,夜宿殘垣。一夕敵襲,余持炬立于垛口,火光映面,恍見太祖高皇帝“振怠惰,勵精明”之訓,遂以血書“淬”字于甲胄之內(nèi)。后城破,余幸存,左手殘,然志愈堅。 二、墨池再鑄 歸鄉(xiāng)復讀,晝耕夜誦。嘗于雪夜抄錄《資治通鑒》,硯冰結(jié)寸許,呵氣成霧,筆鋒凝滯。忽憶王華狀元“實心立則治本固”之語,乃解衣臥冰,以體溫融墨,續(xù)寫“臣聞帝王臨馭宇內(nèi),必有實政實心”句。翌日,墨跡斑駁如龍蛇,先生見之,拊掌嘆曰:“此子心火,可熔金石!” 三、龍門躍鱗 萬歷二十六年春,赴京應試。舟過黃河,遇暴雨,卷卷落水。余躍入濁流,護卷三日,終抵貢院。殿試日,帝問“帝王之政”,余以“淬魂”為對:“治天下者,先淬己心,后礪蒼生。如臣昔年守孤城,血染戰(zhàn)甲;今執(zhí)筆墨,汗透麻衣,皆淬煉也。”帝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 四、歸田淬世 官至禮部尚書,未嘗忘淬之道。嘗微服訪農(nóng),見老翁斫柴,問:“何為淬?”翁笑指斧刃:“百煉鋼,千度火,方斷荊棘。”歸而刻“淬”字于衙署照壁,題跋曰:“政如鑄劍,寬時恐其柔,猛時恐其折,惟以民心為爐,方成利器。” 嗟乎!余之淬煉,非獨科場功名,實乃性命之修。昔者烽火淬骨,墨池淬志,今者民心淬魂。太史公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余愿化墨為刃,以淬礪之心,刻此人間正道。 ![]() 贊曰: 淬火成鋼志未窮, 寒窗血甲兩從容。 莫言科第文章貴, 半在孤城半在農(nó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