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出口,在門外的世界。 聽說過一個著名的“慢馬定律”: 說的是,一個人若沒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終將被時代無情淘汰。 可有可無,意味著可拋可棄;不思進取,便是自毀前程。 長期待在舒適區,是對未來的慢性自廢。 時代不會等人,只有走出去,生活才會給你回應,命運才會慢慢轉彎。 1 身不動,人生就停擺了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兩盆綠蘿分別放在窗前和暗室。 三個月后,暗室的綠蘿葉子耷拉發黃,窗前的卻油亮舒展。 人又何嘗不是?長期悶在屋里,精氣神就像缺了水的花,一天天枯萎。 越宅越困,越困越懶,心情會被困住,靈感會被磨掉,行動力也會慢慢減弱。 很多時候,不是生活拖垮了人,而是我們困住了自己。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原本是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找了一份普通工作,卻因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選擇辭職在家“休息一陣”。 起初,他每天睡到中午,看劇打游戲,自我安慰說是“放松”。 可日子一久,作息紊亂,心態消沉,朋友漸漸疏遠,家人也勸不動他。 他曾想重新振作,卻發現自己已變得怕見人、不敢出門,連面試都成了心理負擔。 宅著宅著,他丟了目標,失了斗志,心也空了。 曾以為家是避風港,沒想到一味躲避,只會讓人失去方向。 作家叢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窮的時候,若是選擇待在家里,就徹底廢了。” 人這一生,最怕的不是失去方向,而是習慣于原地踏步。 看似什么都沒發生,其實每天消耗你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情。 一個人不走出去,永遠接觸不到新的信息,也就沒有更新的動力。 不管你原本有多聰明,一旦脫離現實太久,就會發現自己逐漸落后于節奏,連說話也不合拍,連思考也變得緩慢。 2 打開窗子,才能汲取能量 《上行》里提到一句話: “只有當眼前的安逸不能持續時,人才會想著做出改變。” 人生的很多焦慮,并不是我們本身,而是我們一直聚焦在不愉快的地方。 情緒越積越多,生活也就越來越混亂。 把目光挪開,把腳步邁開,才能從“我太難了”的心境中抽離出來。 作家余秋雨曾在上海經歷過極大的爭議,遭遇了許多學者和教授的批評。 所有的言語攻擊,讓他在文化圈中如坐針毯,。 為了緩解心中的壓力,他毅然放棄了當時舒適的日子,尋求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余秋雨獨自背起行囊,踏上了漫長的旅程,去探尋中華文明深遠的根源。 他來到范仲淹曾駐足過的洞庭湖,走訪李白曾登臨過的黃鶴樓,也曾站在西出陽關的古戰場上…… 在大自然的清風下,他逐漸找回了內心的平靜,瑣事仿佛瞬間消失。 余秋雨體悟到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與天地精神的交流讓他內心得到了最深的療愈。 一位著名詩人曾說: “要從小把自己鍛煉得身強力壯,能吃苦耐勞,不要嬌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遠走高攀吧。” 低落的時候,不必強迫自己做什么大事。 只需換個心情,換個視角,換個世界。 走出去,是為了讓心有個出口,是讓壞脾性有了歸宿。 外面的世界依舊寬闊,天光依然明亮,風還是溫柔,草木依然生長。 動起來,走出去,哪怕只是去附近轉一圈,都能讓心情輕盈不少。 別把痛苦埋在心里,也別讓自己困在情緒里。 很多時候,坐著想一千遍,不如走出去一次。 3 命運的出口,在門外的世界 《天堂電影院》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水塘久了發臭,人停滯了荒廢。 有的人坐著坐著,變得怨氣沖天;有的人走著走著,活出了自在灑脫。 生活的道路,不會自己變寬,它是靠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作家莫言曾提到: “想要享受快樂和舒適的生活,不能總是待在家里,必須擁有自己的社交圈,讓生活充滿樂趣。” 這個世界永遠有機會,有變化,有突破口,只是不會主動來敲你的門。 你不出去看一看,怎么知道還有更好的方向等著你? 你不邁開腳步,怎么可能有新的出路就在眼前? 不要再等所謂的好運,不要再盼別人拉你一把。 真正的轉運,從不靠誰施舍,而是靠你打開自己。 人活著,就要走出去。 走出去,把生活過得透氣一點,把節奏拉得輕快一些,人生才有更多精彩。 ▽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如果你不快樂,那就出去走走。“ 都說,走運走運,不走哪來的運? 人活著,要有一點主動的姿態。 不是等風來,而是邁出去;不是想太多,而是多做一點。 哪怕你現在心情不好,狀態不好,日子不好,也別把自己困在那間熟悉又疲憊的小屋里。 穿好鞋子,出門走走,把身體喚醒,把情緒舒展,把命運的韁繩重新握在手中。 來源:國學靜夜聽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