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剛吃過飯,也知道自己不餓,但就是特別想吃東西,而且越吃越爽。吃完以后,你會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之前所有的焦慮、難過也都消失了。實際上,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情緒性進食。字面意思,讓你吃東西的理由不是因為你餓,更不是為了解饞,而是通過進食來應對孤獨、焦慮和壓力這一類負面情緒。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性進食的目的,是人為了填補“情感上的空洞”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在你情緒性進食的時候,食物就是你唯一的慰藉。是因為人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你身邊沒有人跟你說話,也沒有人帶你出去玩,你就只能用美食來安慰自己了。我自己也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2023年,我獨自一人在河南學習,準備一場重要考試。當時我沒有工作,生活和學習壓力都很大,男朋友也不在身邊,身邊也沒有其他朋友。彼時我忽略了情緒性進食的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因為太窮,需要用零花錢“報復性進食”。直到有幾次男友在家里待了幾天,我才認識到其實我也沒那么想吃東西,到那時我才想起情緒性進食的問題。接下來討論一個大家可能都很關心的問題,就是為何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會那么喜歡吃東西?這就要提到大腦的獎勵機制了,我們的快樂來源于多巴胺的分泌,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越少,人就越不開心,反之就會感到很滿足。而進食高熱量的食物,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這也是炸雞、炸串這些高熱量食物被大多數人喜歡的原因。多巴胺被大量釋放之后,我們會感受到負面情緒正在離我們遠去,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沒心沒肺”的狀態。然而這種快樂實際上是“虛假”的,它只能給我們帶來一時的暢快,隨著多巴胺越來越少,負面情緒又會重新將近。這時候大腦就迫切地希望再有什么事情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想吃東西的渴望也會越來越大。在心理學上也有相關解釋,名叫“壓力應對模型”。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人在壓力過大的時候,會想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暫時回避壓力。而吃東西就是一個回避壓力的過程,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就是實質性的問題,那些帶給你負面情緒的東西都沒有消失。情緒性進食對我們的影響不可謂不小,比如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和身材,這本身也會帶來負面情緒;在搭配已經養成的情緒化進食習慣,這將會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法國心理學家柯萊特·孔布曾在《理解與治療暴食癥》一書中寫道:“暴食是無聲的吶喊,是失去語言表達能力后的替代性表達。” 其次,就像之前說的,吃東西的快樂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負面情緒的成因無法得到解決,我們只會越來越煩惱。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你想要情緒化進食的時候,出門進行運動。運動可以釋放內啡肽,它可以代替多巴胺給我們帶來的愉悅感。而且如果在你想吃東西的時候不去吃東西,這也有助于打破大腦對食物的獎勵機制。 前者有利于建立一個新的獎勵機制來代替大腦對美食的依賴,而后者是幫你找到情緒的宣泄口,不再深陷孤獨的深淵。王家衛曾在電影《重慶森林》里隱喻過情緒化進食:“食物是過期的情感,而時間才是真正的解藥。” 如果發現自己有情緒化進食的癥狀出現,你就要認識到食物并只是虛假的“解藥”,你要學會正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聽姐話,不該吃東西的時候你就忍住別吃,吃胖了你又不開心,出去溜達溜達挺好,但也要離小吃街遠一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