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IN HUAN PAI CHA 聲明 以下均為本人實踐中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人機料法環”(人員、機器設備、物料、方法、環境)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要素,當將其引入安全隱患排查領域,會發生什么樣的效果呢? ![]() ![]() ![]() 作為一名安全人,我們在日常的安全生產管理中會不斷地去查找隱患、發現隱患、整改隱患。但是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自己感覺做的明明挺到位,日常中也很難發現新的隱患問題,但一到上級部門檢查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令我們頭疼不已,甚至面臨高額的罰款。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呢?基于此,根據自身的日常管理中的實踐經驗,從“人機料法環”五要素淺談一下,如何做好隱患排查工作。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在企業日常生產活動中,安全是保障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更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安全隱患排查作為事故預防的關鍵環節,也需要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來支撐。從而更精準地找到企業痛點、難點。“人機料法環”(人員、機器設備、物料、方法、環境)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要素,當將其引入安全隱患排查領域,會發生什么樣的效果呢?是否能夠構建起覆蓋生產全過程的風險隱患排查,精準地識別安全隱患,有效地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一、人員要素:安全隱患的關鍵變量 人員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主體,也是安全隱患的主要誘因,更是我們安全管理首先要保護的對象。一方面,人的不安全行為直接導致風險的發生,如違規操作、疲勞作業等。另一方面,人員的管理缺陷同樣不容忽視,如安全培訓不到位、考核機制缺失、崗位配置不合理等。 排查人員相關隱患,需從以下方面入手: 1.1、“人員資質核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職業資格證書、特種作業操作證、新員工入職培訓記錄、老員工復訓記錄;判斷標準為無證上崗、證書過期、培訓記錄缺失等。 1.2、“精神狀態觀察”:排查方法包括班前會觀察、監控檢查、員工交流;判斷標準為疲勞、情緒低落、反應遲鈍。 1.3、“勞保用品使用檢查”:排查方法包括現場巡查穿戴情況,抽查質量合格證;判斷標準為未按要求穿戴勞保防護用品,質量不合格,型號不符等。 1.4、“違規操作行為監督”:排查方法包括監控設備、安全巡查、舉報機制、數據分析等;判斷標準為,違規動火、違規使用設備,未按操作規程操作等。 二、機器設備要素:隱患排查的重點對象 機器設備的可靠性直接關系生產的安全,當然選擇本質安全的設備最好,但哪有那么多本質安全啊!只要是設備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設備的老化、維護的不當、或者設計的缺陷等問題,很容易引發機械傷害等事故。此外,設備安裝與調試不規范、防護裝置缺失等問題也需要特別關注。 針對設備隱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設備日常點檢”:排查方法包括制定點檢表、檢查關鍵部位、記錄運行參數,判斷標準為部件松動、磨損、參數異常、記錄不全等。 2.2“安全防護裝置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防護罩、限位裝置、急停扭;判斷標準為裝置缺失、損壞、功能失效等。 2.3“設備維護保養記錄核查”:排查方法包括查閱臺賬、核對保養計劃、檢查配件;判斷標準為未按計劃保養、記錄造假、設備異常等。 2.4“設備運行異常監測”:排查方法包括監測系統、感官檢查、數據分析;判斷標準為參數超限、異常聲響、發熱、異味等。 三、物料管理要素:潛在風險的隱藏載體 物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輔料,其理化特性、存儲的條件、使用的方式、方法都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引發事故。例如,易燃易爆化學品儲存不當可能會引發爆炸事故,又或者堆放不穩固,造成物料的坍塌,給人員生命和企業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 排查物料風險需建立全鏈條管控機制:對危險化學品實施分類分區存儲,配備防火、防爆、通風設施;嚴格執行物料出入庫登記制度,定期對物料進行檢查,避免因長時間存放發生變化,或者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引發安全事故。 針對物料隱患,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3.1“物料儲存條件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溫濕度、易燃易爆物料存放、堆放穩固性;判斷標準為環境不符、堆放不標準、坍塌風險等。 3.2“物料標識與保質期核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標識清晰度、核對保質期、隔離過期物料等;判斷標準為標識缺失、不清晰、過期等。 3.3“危險化學品管理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采購、存儲、使用、廢棄等環節;判斷標準未取得許可、儲存不達標、臺賬不全等。 3.4“物料質量抽檢”:排查方法包括隨機抽檢、查看檢驗報告、隔離不合格品;判斷標準為質量不達標、影響生產安全。 四、方法流程要素:安全管理的制度保障 作業方法與管理流程的水平直接影響安全管理,凸顯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合理的工藝流程、缺乏標準化的操作規程、應急預案不完善脫離實際等諸多問題,都可能是導致事故擴大或延誤救援的罪魁禍首。 優化方法流程需從制度建設入手:制定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規程;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通過不斷地優化管理流程、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針對方法管理,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4.1“安全管理制度審查”:排查方法包括全面審查制度內容、核對法律法規;判斷標準為制度缺失、內容不全、不符合法規。 4.2“操作規程執行情況檢查”:排查方法包括觀察操作、抽查員工、檢查公示;判斷標準為未按安全操作規程操作、不熟悉規程、未公示等。 4.3“應急預案及演練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預案、演練記錄、評估效果;判斷標準為預案未制定、未演練、效果不佳等。 4.4“安全培訓計劃落實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核對計劃、檢查記錄、了解效果;判斷標準為未按計劃培訓、記錄不全、效果差。 五、環境因素:不容忽視的風險誘因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與作業環境因素,具有動態性與復雜性。高溫、潮濕、大風、洪澇、雨雪等惡劣自然條件可能影響設備性能與人員狀態;而作業環境中的照明不足、通風不暢、安全距離不夠、安全通道堵死等問題,也會增加事故發生概率和降低逃生機率。此外,噪聲、輻射等職業危害因素長期積累,可能使員工造成職業病。 針對環境因素排查,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5.1“作業環境整潔度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現場整潔度、通道暢通性;判斷標準為臟亂差、通道堵塞、滑倒風險。 5.2“通風與照明條件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通風設備、照明亮度、應急照明;判斷標準為通風不良、照明不足、應急失效。 5.3“現場警示標識設置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標識設置、內容清晰度;判斷標準為標識缺失、不清晰、損壞。 5.4“極端天氣應對措施檢查”:排查方法包括檢查預案、排水系統、防護設施;判斷標準為無預案、設施不完善、防護不到位。 結語: 基于“人機料法環”五要素的安全隱患排查,通過系統化的思維將風險防控貫穿生產全流程。在實際應用中,需打破部門壁壘,推動安全部、生產部、設備部跨部門協同管理,持續完善五要素聯動機制,才能構建起動態、高效的安全防線,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