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塘江北岸有不少帶“堡”字的地名,乘坐325路公交沿江而行,就會聽到“二堡”、“三堡船閘”、“五堡”等報站,這些以“堡”為名的站點是怎么來的呢?杭州有沒有“一堡”?在哪里? 有人說“堡”相當今日的“碉堡”,是當年戚繼光抗擊倭寇所建,但是,經考據,明代以前,錢塘江邊并沒有以“堡”為名的地點。 其實,這與清代管理海塘的營汛組織有關。 錢塘江涌潮好看卻難防,兩岸從秦始皇就開始興建海塘,并且屢建屢毀。為此,宋代專門建立了一支維修海塘的隊伍,還設了“修江司”、“修江所”一類專職機構。
有清一代,杭嘉湖平原日益重要,作為防衛此地區的海塘受到空前重視。雍正八年(1730),仿黃河的河防例制,建立營汛組織,先在北岸設海塘千總、把總,率兵丁200余人,分段看守。從此,海塘實行了半軍事化管理。到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奉旨來浙通盤考慮海塘形勢,認為管理人員過少,即奏請設“道員”(海防兵備副使道職銜,相當于現在的副廳級干部)專管,并增加管理人員到一千余人,沿北岸海塘,從慶春門八仙石至平湖金絲娘橋,分左、右兩個“營”共十二個“汛”駐守八仙石(頭堡)、章家庵、翁家埠、觀音堂、老鹽倉、靖海、鎮海、侌里亭、尖山、澉浦、海鹽、平湖,每個“汛”設立堡房。派兵輪流看守,巡查照看,隨時修補。當時,仁和、海寧一帶建了堡房四十間,海鹽建造有二十間。 之后,“營”、“汛”劃分和員兵人數,均隨河勢變化而有調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北岸共設七汛九十四堡,成為定制,一直保持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塘制改革為止。之后,設立“海塘工程總局”(今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海塘巡警局”和“塘工議事會”三套機構的管理模式。
清乾隆30年至45年(1765–1780)繪制,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乾隆49年(1784)繪制,大英圖書館藏 原先,各個堡房都標有地名,那為什么后來又用“堡”做地名呢?推測可能是原來所標的不少是堡房附近某個地方的名字,有的時候,必須知道堡房的確切位置,于是,干脆就以堡為地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堡房附近人口增加,像杭州的七堡、九堡甚至發展成了集鎮。原屬海塘管理人員專用的“堡”也就被居民采納作為地名。杭州和海寧的公路,過去基本利用海塘建成。沿公路行駛的公共汽車站,凡沒有合適名稱的,多以堡作站名。
清乾隆30年至45年(1765–1780)繪制,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需要注意,杭州、海寧兩地的“堡”是分別獨立編號的,所以杭州有“二堡、三堡…”,海寧也有“二堡、三堡…”。
乾隆40年至嘉慶14年(1775–1809)繪制,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杭州沿江的各“堡”的“頭堡”在“八仙石”,那不叫“一堡”而叫“頭堡”哦!據顧國泰在杭州日報文《范公塘·百步塘》: 一直在寫江干歷史的周永祥先生說:清咸豐時,因錢塘江河床南移,北岸水退,范公塘便如同宋代的走馬塘演化成今機場路一樣,漸漸成為秋濤路的一部分,該路上有烏龍亭,亭側的孔雀大廈建在烏龍廟遺址上,烏龍廟南面,為范公塘大致方位。
乾隆49年(1784)繪制,大英圖書館藏
清乾隆30年至45年(1765–1780)繪制,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研讀清代《杭州省城、海塘、府學圖》,及《安瀾園至杭州府行宮道里圖說》,“八仙石”在范公塘略西北側,據此,“頭堡”當在秋濤路孔雀大廈略西北偏東的位置。 綜上所述,海寧和杭州以“堡”命名的地名是由管理海塘的“堡房”名稱演變而來。堡房,是海塘“營”“汛”管理體制中,守兵輪流值班看守、巡防時,歇腳和存放工具之所。 本文改編、整合自周潮生的《錢塘江邊諸堡地名的由來——兼述清代錢塘江海塘設營置汛始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