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你最累的時候,并不是身體很累,而是“腦子停不下來”。 事情還沒發生,大腦就開始預演最壞的結果; 你焦慮、你害怕、你內耗,你不敢懈怠,不敢犯錯,不敢不完美。 你不是被外部擊倒的,而是被自己腦子里那個“不停說話的人”折磨得精疲力盡。 心理學家埃克哈特·托利說過一句話:
他們的意識被困在大腦里,終其一生都未曾'活出來’。 你以為那是“你在思考”,但其實,那是你的頭腦在控制你。 一、你的大腦不等于你自己,它只是一個工具,卻反過來奴役了你你有沒有注意過,你腦子里那個聲音,一天從來沒停過? 你走在路上,它在講:“你剛剛說話是不是得罪人了?” 你洗個澡,它又冒出來:“你這個項目還沒做完,你是不是不行了?” 你正想放松一下,它又在提醒你:“別人都在努力,你憑什么敢歇?” 你不敢停、不敢錯、不敢放松,因為你的大腦不允許。 但關鍵是:那個“說話的聲音”,不是你自己。 它是你頭腦里的自動程序,是你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灌輸、恐嚇、批評、比較、打壓而形成的一套“思維腳本”。 它在用“過去的傷”控制你的“現在的狀態”。 你不是在做選擇,而是在被“過往的條件反射”控制。 你把大腦當成自己,其實你早已“人格劈裂”:一個你活在外面,而另一個你在里面不斷審判、不斷否定、不斷打擊你。 二、大腦最擅長的,是制造恐懼與攻擊,而不是給予你真實的答案你有沒有發現: 每當你要做一個新的決定,比如辭職、離開一段關系、追求一個夢想——大腦就開始制造劇場。 它不會支持你,而是第一個站出來: “你配嗎?” 它不是在為你考慮,而是在投射恐懼。 因為大腦的第一任務,是“確保你活著”,而不是“讓你活得精彩”。 它的本能是求安全、求可控、求穩定。 所以它會拉著你回到熟悉的地帶,即便那是痛苦、壓抑、不自由的。 你試圖突破,它就用“怕”把你拉回來;你試圖表達,它就用“羞恥感”讓你沉默。 你以為那是你在“自我保護”,其實那是你被舊腦程序劫持了自由。 三、你的內耗,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失去了對思維的主控權”你經常說:“我太容易焦慮了。” 你也許以為那是你性格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是你沒學會怎么“觀察”你的大腦。 我們從小被教育如何用腦思考,卻從來沒人教我們如何“安靜頭腦”。 于是你會發現: 你根本沒法靜下來,閉上眼就開始想東想西; 別人說一句話,你腦子立刻編出十個版本去解讀; 明明事情沒發生,你已經開始恐懼、害怕、自責。 你的大腦就像一輛暴沖的車,油門踩到底,方向盤卻沒人抓著。 你不是“思考”,你是在被頭腦“拖著跑”。 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認知融合”,意思是:你過度相信自己頭腦里的一切念頭,以為那就是“真相”。 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走向“認知去融合”——學會把自己和頭腦分開,把“我”從思維中解脫出來。 你不是你腦子里的聲音。 你是那個能聽見那個聲音、能選擇對它回應方式的存在。 四、如何停止被大腦折磨?從三個維度“奪回主控權”1.停下自動反應,用“覺察”取代“沖動” 下一次你聽到腦子里那種打擊你的聲音,不要馬上相信它。 先問問自己: “這是真實的嗎?” “這是事實,還是我想象的?” “這個聲音是在幫助我,還是在懲罰我?” 你要學會把“我=這個念頭”變成“我在看這個念頭”。 這個“看”的過程,就是你主控權的開端。 2.建立“內在證人”角色,像看電影一樣看你的思維 想象你坐在一張椅子上,看大腦演戲。 你不參與劇情,不上臺去吵架、爭論、害怕,而是坐在臺下,帶著一點點距離去看。 “哦,原來我又開始擔心失敗了。” 這個角色,在正念療愈中叫做“觀察者自我”。 只要你能跳出來看,你就已經不再是“被打擊”的那個小孩,而是可以保護自己、支持自己、帶自己回家的大人。 3.練習身體回歸,讓思維停止“空轉” 當你被思維折磨到快崩潰時,請做一件最簡單的事: ——關注身體。 呼吸、走路、摸摸自己的胳膊、喝一口水,甚至用力掐一下大腿。 為什么? 因為身體永遠活在“現在”,而大腦永遠游離在“過去和未來”。 當你把注意力帶回身體,你就把自己從“頭腦的牢籠”里釋放了出來。 哪怕只是五秒、十秒,也都是你“從痛苦自動播放模式中醒來”的勝利。 五、梅娘說:親愛的,也許你現在正經歷一場“內心風暴”——不是現實的問題多嚴重,而是你腦子里的聲音太吵、太狠、太苛刻。 你不斷否定自己、攻擊自己、懲罰自己,只因為你誤把“那個說話的聲音”當成了“你自己”。 可現在你要知道: 你不是你的念頭。你也不是你頭腦的產物。 你是那個能覺察、能選擇、能安住的存在。 你可以慢慢學會,從那些“你不夠好”“你會失敗”“你不能犯錯”的聲音里脫身,重新找回那個更溫柔、更真實、更本真的自己。 不是壓制大腦,而是不再被它控制。 不是消滅念頭,而是不再被它劫持。 你的人生不應該是和頭腦的戰爭,而是和內在和平共處的旅程。 當你學會和大腦“分床睡”,你才真正擁有了活出自己的可能。 所以,下次當腦子又開始開會時,輕輕告訴自己一句: “謝謝你,我聽到了,但這一次,我自己做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