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娃娃拉布布火到讓愛馬仕“失寵”,老外為它擠破頭。 最近,有個中國娃娃在國外殺瘋了! 不僅讓愛馬仕“失寵”,成為新的頂流,還讓歪果仁為了買到它大打出手、排隊搶購,甚至不惜在二手市場花高價入手。 這個娃娃,就是拉布布(Labubu)。 丑萌美學直擊年輕人內心: 拉布布的外形十分獨特,它有著尖耳朵、圓眼睛、九顆尖銳的牙齒,咧嘴露出的“偷感”笑容,怎么看都有點像“小邪惡” 。 這種反傳統的“丑萌”設計,與千篇一律的“甜美風”形成鮮明對比,直接拿捏住了當代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心理,成為大家彰顯獨特品味的“利器”。 當“丑”成為一種美學 在傳統審美體系里,“美”的標準往往是精致的、和諧的、符合大眾期待的。 近年來,一種名為“丑萌”的美學異軍突起——從表情包里的“沙雕熊貓頭”,到潮玩界的頂流“拉布布”(LABUBU),那些歪嘴斜眼、齜牙咧嘴的形象,反而成了年輕人追捧的對象。 為什么“丑”反而更受歡迎? 為什么“反可愛”的設計能直擊人心? 從心理學角度,這不僅僅是審美變遷,更是一場關于自我表達、情緒代償與心理防御的深層敘事。 當一種規則被過度強化,反抗就會以最反差的形式出現。 傳統“可愛”的規訓: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甜美=討喜”的審美標準(比如迪士尼公主、Hello Kitty)。 但這種“完美可愛”背后,是一種情感壓抑——你必須乖巧、無害、符合期待。 年輕人的審美逆反: 拉布布的“九顆尖牙”“邪魅一笑”,恰恰是對這種規訓的戲謔解構。 它的“丑”不是真正的丑,而是一種對標準化的挑釁。 LABUBU的造型,給人一種叛逆的感覺,符合當下年輕人追求個性化的心理; 其次,是孤獨情緒的載體。 玩家為其取名、裝扮、攜帶出行,獲得心理慰藉和陪伴感; 期待感帶來的快樂。 拆盲盒的玩法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感到愉快。 這不是潮玩,這是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創可貼。 LABUBU的齜牙咧嘴: 白天在老板面前假笑,晚上回家看著LABUBU齜牙——"這才是我真實的職場表情!" 買的不是玩具,是替自己表達'老子不服’的嘴替。 “攻擊性”的合法化釋放 拉布布的“齜牙咧嘴”,在心理學上可以看作攻擊性的象征化表達。 現實中的壓抑: 在職場、家庭、社交中,年輕人常被要求“情緒穩定”“積極向上”,憤怒與不滿無處安放。 潮玩的代償功能: 拉布布的“小邪惡”笑容,成了潛意識的替身演員—— “我不敢對老板齜牙,但我的拉布布可以?!?/span> 生活讓我憋屈,但至少我的玩具不用'表情管理’。 攻擊性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當它無法健康釋放,就會轉化為抑郁或投射到符號上。 潮玩成了現代人的'心理沙袋’。” 口腔期固著的現代變體, 鋸齒造型滿足潛意識的咬噬沖動(口欲期未充分釋放的攻擊性) 數據:LABUBU購買者中"咬指甲"人群比例高出平均值27%。 當現實中的自我表達被壓抑,人會通過象征物完成心理代償。 LABUBU的"叛逆造型",本質是年輕人被規訓后的心理反彈。 職場/家庭中被迫"聽話"的個體,通過擁有"反叛符號"獲得虛假的主體感。 這種代償容易形成心理依賴: "不敢在生活中齜牙,只能讓玩偶替自己齜牙" 。 買的不是潮玩,是那個被自己壓抑的影子。 和LABUBU的關系,比你上一段戀愛還認真。 "陪伴感"的真相: 它不會抱怨、不會劈腿、不會已讀不回——"完美伴侶,除了不會動。" 這不是孤獨經濟,這是'人類終于發現自己比AI還難相處’經濟。 所有流行文化現象,都是群體潛意識的嘔吐物。 假性親密關系的集體癔癥 溫尼科特提出的“過渡性客體”(如兒童的安全毯),在拉布布消費者中呈現病理性泛化: 為玩具取名、換裝→ 試圖將無生命物體人格化 攜帶出行、擺放工位→ 建立虛假的“共生關系” 臨床觀察: 某25歲女性患者陳述: “我的拉布布'狗蛋’比男朋友可靠,它永遠不會背叛我?!?nbsp; 這不是浪漫,這是關系無能的臨床表現。 現代人的社交困境: 現實里怕人,網上怕鬼,最后只能和潮玩搞對象?!?/span> 拉布布提供的“代償性陪伴”: ? 永不已讀不回(因為它根本沒手機) ? 不會問你'什么時候結婚’(因為它自己也是單身塑料) ? 唯一缺點:不能幫你搬家(但你的真人朋友也不能) 數據佐證: 拉布布買家中有67%表示:“它比前任靠譜?!?/span> 剩余33%表示:“至少它不會綠我?!?/span> 盲盒機制:當代最合法的“賭博”。 買盲盒就像追愛情——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驚喜還是'又TM重復了’。 盲盒玩家的心路歷程: 抽前:“這次一定是隱藏款!”(多巴胺狂飆) 拆盒:“怎么又是普通款……”(血清素暴跌) 復盤:“一定是搖盒手法不對,再來一次!”(斯金納箱效應完美驗證) 如果你發現自己'停不下來’,不妨問:我真正需要的,是玩具,還是那種'被獎勵’的感覺? 隱藏款:當代最成功的PUA話術 1/144的隱藏款概率,本質是精心設計的挫折訓練: 抽不中→ 激發“未完成情結” 抽中→ 短暫快感后立即進入下一輪循環。 實錄: 某大學生花2萬元抽隱藏款后坦言: “其實抽到后也就那樣,但我就是停不下來?!?/span> 這不是收藏,這是消費主義催生的強迫癥。 拉布布是你的“心理創可貼”,但不是解藥。 玩可以,但別忘了—— 你的'隱藏款’人生,不在盲盒里,而在你的選擇里。 某消費者花5000元抽隱藏款后坦言: “抽到后快樂只維持了5分鐘……然后空虛了?!?/span> 痛苦的商業轉化:資本如何把你的“emo”變成生意? 拉布布精準捕獲現代人三大痛點: 孤獨 → 做成“可購買的陪伴” 無力感 → 做成“可觸摸的力量符號” 存在焦慮 → 做成“可收藏的意義載體” 資本家的邏輯:既然你解決不了痛苦,那就把痛苦做成潮玩賣給你。 拉布布的“反叛”真相——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主義PUA” “個性”的幻覺:你的“叛逆”是流水線量產的 “你以為你在反叛?不,你只是換了個姿勢被割韭菜?!?/span> 拉布布的“反傳統設計”,本質是: 安全化叛逆(再兇也是塑料,咬不了人) 標準化獨特(你的“限量款”和幾萬人撞款) 商品化情緒(你的憤怒、孤獨、無力感,都被做成了IP) 如何健康地“玩”丑萌?—— 心 理 建 議 1. 從“購買”到“創造” 不要只做消費者,嘗試自己設計“丑萌角色”(繪畫、手工)。 “創造的快樂比消費更持久,因為它連接了你的真實能力?!?/span> 2. 建立“真實關系” 用拉布布作為社交破冰工具(例:線下換娃聚會),最終目標是交到真人朋友。 3. “玩具可以是生活的調味劑,但不要讓它成為人際關系的'代餐’?!?/span> 覺察情緒背后的需求 每次想買盲盒前,記錄當下的情緒(焦慮?無聊?孤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