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無錫和蘇州都是江南水鄉的富庶之地,每到端午節于蘇南運河中舉行競渡活動,堪稱是節日活動中的高潮。人們都說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但江南卻有人認為,此事“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而作”,說是勾踐出于對伍子胥忠貞被殺,尸首被投于河的憐憫而設。而清代學者周亮工則認為,這是“習水戰報吳,托于嬉戲”,意謂這項活動乃是江南太湖流域的人,以此練習水戰以報效吳國,而托言游戲娛樂。兩種說法未必無因,由此可知這是一項來源甚古且頗受市民歡迎的活動,還富有地域特色,它在娛樂人們身心的同時,可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所以兩千余年來盛行不衰。 蘇州閶門、胥門、楓橋等地都有龍舟之設,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船上四周張著刺繡的華蓋,插著七色彩虹一樣的旗幟。在端午節期間,這些龍舟從各處齊聚于山塘水處,游客們多乘畫舫,聚于龍舟四圍。龍舟艙中敲著鑼鼓,吹著笙簫,時而粗獷豪放,時而委婉清麗。龍舟兩旁各設劃手8人,共16名。一名水手執長站立船頭,被稱為“擋頭篙”。船頭上選漂亮的小男孩扮演小說戲曲上的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是翹起來的,有丈把高,上牽彩繩,選熟習水性的孩子抓著船尾彩繩在水面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有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諸種名目,曰“鴉稍”。此刻畫舫窗簾全部打起,里面的人相繼把空瓦罐擲于河塘水面,龍舟上的人便紛紛入水泅取,看誰在水中取得瓦罐最快最多為勝者,取罷受賞,稱為“做勝會”。與此同時龍舟競渡的組織者將五色彩旗插于畫舫的船梁上,諸龍舟看彩旗所插之處,圍繞彩旗或向左轉彎或向右轉彎,稱為“打招”。一時水花飛濺,鼓樂齊鳴,劃手們必須動作協調一致,龍舟在波濤中出沒,顯示出極高的駕船技巧。這時候山塘七里兩岸人群擁擠,幾無立足之地。河中船擠,看不到河水。但是有一種小船,使船如馬,能在船縫中來往自如,為船上人采辦所需的物品,果品酒席很快就能辦妥。塘岸上則到處擺開臨時設置的桌攤、貨架以及各種手工藝擔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現場做泥人,可以應客人需要立時做成各色人物或花鳥魚蟲,“偃師百變,應指而走”,熟練而迅速。這種集市有時可長達半月,稱作“劃龍船市”。直到太陽落山,人們并不完全散去,一時龍船、畫舫萬盞燈火齊明,燭焰如山,月波搖白,則稱為“燈劃龍船”,又別具一種趣味。這種盛況大致盛行于清代嘉道年間。咸豐年間因太平軍戰事衰減,同治后又有所恢復。 ![]() 姑蘇龍鳳舟彩燈,蘇州民俗博物館藏 無錫的龍舟競渡時間沒有蘇州長,大多集中于端午節這一天。地點在黃埠墩一帶,這里河面寬闊,是理想的競渡之地。有趣的是無錫龍舟競渡的舉辦者竟然是寺廟。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廟會,廟會多由地方士紳、商民或善男信女們組織進行,有會首、執事班口等人員專司其事,因此端午節的龍舟活動也就一并交給他們籌辦了。參加賽龍舟的寺廟都是無錫著名寺院,如延圣殿、南水仙廟、張元庵等,再加上泗堡橋、船廠里、惠山浜等處的船民組織,計有14處,每處各出一龍船,劃船人都是從數萬搏擊太湖風浪的漁民中選出來的高手。并且統一標準,規定龍船長約16米,闊約3米,船身浮出水面約1尺,龍頭約七八尺,龍尾約一二丈,龍舟的著色各廟各不一樣,但都必須裝飾著金黃的紋路。船的中央設有彩樓三層,高約兩三丈,為便于從橋下通過,頂層可以拆裝。龍船上還設有一尊不大的神像,撐一把與龍舟顏色相同的旗傘。賽前龍船先要油漆,置神像于底層。船樓上張燈結彩,遍插旗幟。其中最大的是一面百腳旗,長兩三丈,旗上有繩索滑車,可以上下左右飄動。船的兩邊各坐有一排劃槳水手,一腳在船里,另一腳在船外。船尾自下而上坐著一組吹鼓手最后面是舵手,操持著一柄像大關刀似的舵。在二層彩樓上,有一個手執令旗的人,是以廟神的名義來指揮劃船的。吹鼓手們奏樂要聽從他的指揮,水手與舵手則聽著不同的鼓聲指揮進退或左右旋轉。在龍船的旁邊還有數艘插著彩旗的劃槳敞船,他們的作用是護衛龍船。另外還有一艘船頭上標明誰家廟字牌子的畫舫,專門供水手們更衣、休息、換班之用。此刻三里橋至黃埠墩的兩岸,早已被沿岸居民搭成看臺,而富商、豪紳們則在黃埠墩的水月軒一帶搭起彩臺,可以一邊看競渡,一邊飲酒作樂。當然也少不了一些著名歌妓的燈船于此湊熱鬧。 下午一時,一聲炮響,龍舟競渡開始。比賽時,每只龍船都是先奏一支將軍令,喇叭聲響徹云霄,緊接著金鼓齊鳴,眾槳齊發,于是一艘艘龍船,浩浩蕩蕩,如飛箭離弦,直奔黃埠墩,運河上一時彩旗招展,歡聲雷動。黃埠墩上的士紳、富商看到龍船近前,就將早已準備好的內裝黃酒用泥土封固的壇子一個個拋入河中。龍舟上的水手們見到了,便立即跳下水去抓酒壇。搶到漂浮水上的酒壇,即可到黃埠墩向酒壇主人請賞,每一壇酒可以得到一桌菜。酒壇才被爭先恐后搶撈完畢,燈船上的名妓豪客會將事先準備好了的活鴨,在鴨腿上劃開表皮,塞進一些食鹽,然后扔下河去。鴨子的創口進水后疼痛難忍,在水中到處亂竄。水手們就入水追逐,鴨子見到人來撲騰得更快,水面上浪花四濺,叫喊歡呼聲響成一片。水手們捉住鴨子,就會游到燈船上請賞,名妓豪客們則將事先準備好的禮品相贈。這時兩岸觀眾掌聲如雷。獲獎的龍船就在兩面敞船的護衛下,對賞賜的主人行打招、打轉、打戧的禮節。打招是向右或向左的轉彎;打轉是轉圈子;打戧是把龍船劃上一段,再后退一段,要三進三退。這是比較隆重的禮儀。謝賞的時候,從旗手到吹鼓手、水手、舵手都要做到密切合作。特別是舵手,既要機智勇敢,又要力氣大,才能保證龍船的平穩。 ![]() 舊時端午節運河上的龍船競賽(費適 攝) 在歸去的路上,各龍船常常根據自身的特長,在船中或水上做出各種表演,以吸引游人。這可算是競渡高潮后的余興了。 文章來源:《京杭運河志(蘇南段)》/第十二章 運河文化 圖片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