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問西東Larry 問西東Larry 2024年12月13日 20:12 上海 第275窟修建于十六國的北涼時期,是目前敦煌現存的最早的石窟,距今已經超過1650年的時間。洞窟為長方型盝頂講堂式設計,西壁主龕端坐著一尊交腳彌勒菩薩,其莊嚴的姿態令人肅然起敬。這尊塑像高達3.34米,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最為宏偉的一尊。主尊彌勒菩薩形象栩栩如生,秀發自然垂落肩頭,胸前佩戴著精致的瓔珞,肩上搭著寬大的巾布,雙腿優雅地交叉,手掌上揚,端坐在一個逆三角形靠背的方形臺座之上。頭戴的三珠冠中央,正面鑲嵌著化佛,臺座兩側則有獅子守護,整體風格古樸而莊重。彌勒造像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2至4世紀的印度北部馬圖拉及西北犍陀羅的藝術中心,彌勒形象身披瓔珞、天衣,佩戴項飾、臂釧或冠飾等,呈現菩薩的裝束;其造像特點包括長發垂肩、頭上結髻、左手持瓶,有時在發髻或頭冠上裝飾小型的窣者波。彌勒信仰傳入中國后,迅速興盛,尤其在公元5世紀中葉至6世紀30年代左右,華北地區的彌勒造像最為流行,早期的彌勒造像中,交腳彌勒菩薩的形象最為廣泛流傳。在這尊塑像中,我們可以窺見犍陀羅藝術的深刻印記。其交腳坐姿、三珠冠飾、三角靠背以及雙獅座等元素,均可在犍陀羅藝術的寶庫中找到原型。三角靠背作為一種曾在佛教造像中廣為流行的裝飾紋樣,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亞地區,在克孜爾、敦煌、云岡等石窟中的佛教造像里頻繁出現,尤其在彌勒形象的塑造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細節不僅展現了藝術的傳承,也彰顯了文化的交融,使得這尊塑像成為了連接古代文明的橋梁。菩薩的面龐飽滿而和諧,鼻梁挺直如峰,展現出威嚴而雄健的氣概。眼睛飽滿而突出,透露著深邃與寧靜,唇線豐潤,唇薄而緊閉,展現出慈悲與莊嚴。南壁上部設有兩個闕形龕和一個雙樹龕,闕形龕內塑有手印各異的交腳菩薩,而雙樹龕內則塑有思維菩薩。這些塑像體魄強健,比例適度,神態自然,恬靜超俗,體現了中原傳統雕塑藝術與西域佛教藝術的融合。北壁上部同樣開有三個龕,內塑交腳菩薩,這些塑像造型雄健,面相豐圓,神情莊靜,高髻寶冠,發披兩肩,上身半裸,肩掛披巾,腰束羊腸裙,展現了佛教“未來佛”彌勒菩薩的莊嚴與祥和。通過這些塑像,我們不僅能夠窺見當時的宗教信仰,還能領略到古代藝術家們對于美的追求和表現力。這幅洞窟的壁畫,以其豐富的內容、緊湊的布局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展現了莫高窟早期洞窟的精髓。 壁畫采用了橫向分層的構圖手法,這種風格受到了漢畫像石的影響。在莫高窟,這種構圖手法自第275窟起便被廣泛采納,并一直延續至隋代。因此,當我們的目光在兩壁闕形龕下游走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飄逸的飛天形象,緊接著便是這洞窟的核心壁畫。本窟壁畫藝術的精髓在于其故事畫的表現手法和濃郁的裝飾風格——北壁從西向東依次展現了五幅本生故事畫。本生(Jataka)意指佛的前生,無論是人是獸,都因積累善行(常常以犧牲為代價)而得以輪回成佛,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這五幅本生故事畫分別是:毗楞竭梨王本生、虔屠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施頭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南壁的中層壁畫,從西至東依次描繪了悉達多太子見老人、見僧人、見死人、見病人的情節,也就是佛傳中的“出游四門”。本窟壁畫洋溢著濃厚的西域風情,從構圖上講,這些作品均采用單幅主體畫的布局,聚焦于故事的核心人物,將跨越時空的人物敘事巧妙地融合于一畫面之中,人物的服飾裝扮顯著地反映出西印度、波斯的文化特色。從繪畫技巧來看,除了運用“鐵線描”外,大多采用了早期極為流行的西域式凹凸暈染技法,即在暈染過程中將人體劃分為若干大塊肌肉,然后逐層由外向內、由深至淺地暈染顏料,接著用白色強調眼睛、鼻梁、下頜等部位的高光,以塑造人物肉體的立體效果。這種暈染技巧,即古代文獻中所稱的“天竺遺法”。然而,由于歲月的侵蝕,壁畫的色彩已大為改變,失去了最初的暈染風采,我們如今所見的,是原本用白色點綴的高光部位已完全變為純白,形成了所謂的“小字臉”,而原本的土紅色線條則轉變為粗獷的灰黑色,使得整個洞窟壁畫展現出一種既古樸又豪邁的藝術魅力。縱觀此窟壁畫,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莫高窟早期藝術中濃郁的西域風情,這種風情是在河西走廊深厚的漢晉文化底蘊中孕育而生的。敦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多元藝術的萌芽提供了豐饒的土壤,使得印度藝術、西域藝術以及眾多佛教藝術在此與中國傳統藝術相互交融,共同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敦煌洞窟藝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75窟不愧為“千年敦煌第一窟”的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