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吸鐵石,卻沒有吸銅石和吸鋁石?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搞清楚這個問題。 簡單來講,吸鐵石是一種具有較強的自身磁場,并且能夠長時間保持其磁場的物體,它們可以是天然存在的,也可以由人工制造,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天然存在的吸鐵石。 雖然除了鐵之外,吸鐵石還可以對鎳、鈷、釓等金屬產生明顯的吸引力,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只知道它們能吸引鐵,所以就將其稱為吸鐵石,而這樣的稱呼也沿用至今。 那么,為什么吸鐵石只能吸引特定的物質呢?我們需要從原子的內部結構開始講起。 從微觀層面來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因為它們都存在著自旋,除此之外,電子還會在原子核外區域內做運動,所以它們都會產生微小的磁場(變化的電場會產生磁場)。 不過由于原子核產生的磁場強度遠小于電子,通常可忽略不計(電子的磁場強度可達原子核的1000倍),因此對于一個原子來講,其內部電子磁場的“疊加”效果,決定了它是否可以在整體上表現出磁性。 需要知道的是,電子在原子內部的分布是非常有規律的,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原子內部存在著若干個電子軌道,每個軌道對應不同的能級,電子只能分布在這些軌道之中,而因為每個軌道容納電子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它們有“填滿”和“未填滿”之分。 根據量子力學,對于“填滿”的軌道來講,其中的電子必須是成對的,而在“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下,成對的電子不能處于完全相同的狀態,因此成對的電子,其磁場方向總是相反的,如此一來,它們的磁場就會“互相抵消”。 也就是說,一個原子想要在整體上表現出磁性,首先就要滿足兩個條件:1、其內部存在“未填滿”的電子軌道;2、“未填滿”的電子軌道之內,存在未成對的電子。 然而即使是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的原子,其構成的宏觀物體也大概率不會被吸鐵石吸引,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其實是因為大量的原子在相互結合時,各個原子的磁場方向通常都是“雜亂無章”的,從整體上來講,它們的“疊加”效果也是“互相抵消”。 實際上,銅和鋁就是屬于這樣的情況,也正因為如此,就不存在什么吸銅石和吸鋁石了。 而鐵則是一種“另類”,科學家發現,在鐵原子相互結合形成晶體結構的過程中,其未成對的電子之間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量子效應,這被稱為“交換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而這種效應,就會使相鄰的鐵原子的磁場方向自發地趨向于一致。 對于宏觀的鐵質物品來講,由于其內部的原子數量太過龐大,幾乎不可能出現“所有原子的磁場方向都整齊劃一”這樣的情況,如此一來,其內部彼此相鄰的原子就會各自“抱團”,形成大量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區域,在這些區域之內的原子,其磁場方向都是一致的,這也被稱為“磁疇”(Magnetic Domain)。 所以我們常見的鐵質物品,其內部其實是存在著大量的“磁疇”,由于這些“磁疇”的磁場方向也是“雜亂無章”的,從整體上來講,它們的“疊加”效果也就變成了“互相抵消”,所以常見的鐵質物品之間,就不會相互吸引。 由于“磁疇”的內部是磁場方向一致的原子,它們很容易受到外部磁場的影響,所以當我們用吸鐵石接近鐵質物品時,其內部眾多“磁疇”的磁場方向,就會在吸鐵石磁場的作用下變得高度有序,變得“整齊劃一”,這也被稱為“磁化”(magnetization)。 在“磁化”之后,鐵質物品就會在整體上表現出強大的磁性,自然就會與吸鐵石相互吸引了。實際上,前面提到的鎳、鈷、釓等金屬,它們之所以會被吸鐵石吸引,其實也是這個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