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藤蘿紫,這一中國傳統色彩的名字本身便是一首詩。它源自紫藤蘿花開的顏色,介于藍紫與淡紫之間,既有藍色的深邃,又有紫色的神秘,恰似東方美學中"中和之美"的完美詮釋。紫藤蘿枝葉繁茂,花穗如瀑布般垂落,攀附于花架、山石之間,其姿態之優雅,色彩之獨特,使之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美學符號。 翻閱唐詩宋詞,藤蘿紫的身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搖曳生姿。李白"余亦去金馬,藤蘿同所歡"中的藤蘿,是隱逸生活的伴侶;杜甫"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里的藤蘿,承載著時光流轉的哲思;王勃"松石偏宜古,藤蘿不記年"中的藤蘿,則象征著超越時間的永恒。這些詩句不僅描繪了藤蘿的形態,更賦予了它豐富的文化內涵。黃庭堅"古廟藤蘿穿戶牖,斷碑風雨碎文章"更是將藤蘿紫的意象推向極致——它既是歷史的見證者,又是時間的征服者,在破敗與永恒之間展現出驚人的美學張力。 藤蘿紫的自然之美令人心醉。海天交界處,云霞偶爾會呈現出夢幻般的藤蘿紫色,這種"紫氣東來"的景象征兆著祥瑞,也暗合道家對紫色的尊崇。紫藤花開的季節,遠觀蜂蝶紛飛,近看紫花繁茂,藤蘿紫以其獨特的色彩魅力,將自然裝點成一幅流動的畫卷。這種顏色既有春日的生機,又帶著幾分秋意的蕭瑟,正如它所代表的植物本身——紫藤蘿既是生命力的象征,又因其攀援依附的特性而暗含離別與思念之意。 從傳統染色工藝看,藤蘿紫的獲取是一門精妙的藝術。工匠們需先用靛藍薄薄打底,再以蘇木加明礬輕染,分寸拿捏稍有差池便難以呈現那恰到好處的藍紫色調。這種工藝上的精微要求,恰似中國文人在詩詞中把握藤蘿意象的分寸——既要寫出它的外在美,又要傳達其內在神韻。藤蘿紫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傳統色彩中的重要一員,正因它承載了中國人對自然之美的獨特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轉化為藝術表達的智慧。 藤蘿紫的美學價值在于它的復合性與象征性。它既是一種具體的顏色,又是一種文化符號;既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又是文人墨客主觀情感的投射。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發現藤蘿紫這樣的傳統色彩,不僅是對視覺審美的豐富,更是對心靈深度的一種滋養。當我們凝視一片藤蘿紫的花海,或品味一句描寫藤蘿的詩詞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微、最優雅的部分進行對話。 染匠黃榮華2025年6月15日寫于江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