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我們都在填補童年的洞】 童年缺失的東西,長大后總是報復性“補償”回來。 深夜刷手機停不下來的人,可能小時候被嚴格限制看電視; 瘋狂買玩具的成年人,往往是童年時連一個像樣的玩偶都沒有; 于謙買下一整座動物園,只因小時候最溫暖的記憶都在動物園的鐵籠前…… 心理學上,這叫"報復性補償"—— 那些童年時未被滿足的渴望,不會消失,而是潛伏在潛意識里,等我們長大后,用加倍甚至扭曲的方式討回來。 童年的缺失,要用一生來治愈 過度補償,也填不滿自卑感 孩子在小的時候,“控制欲”是非常強的,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控制這個世界。 他們的主觀全能感,讓他們覺得母親充分回應自己,給自己足夠的愛,那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把母親當成一個主觀客體去“使用”。 父母充分的回應,充分被孩子“使用”,就能滿足孩子的全能感。 理想的狀態下,隨著他們長大,內心積累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后,就會與自己的主觀全能感和解,能夠接受外部世界的得失與挫折。 可是,如果他們的需求渴望被破壞,部分需求處于壓抑之中,他們就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相聲演員于謙老師自小在姥姥和幾個姨媽繁復的規矩道理下長大。 他講起幼年往事,“比如我想喝茶,她說想喝茶當然沒有問題,但這里面有茶堿對身體不好,你就喝白水吧。 (我說)不行,我想喝茶。 (她說)我尊重你的決定,但是,反正你肯定是喝不上。” “這就給你的腦子里面深刻的印象,我千萬不能再喝茶了。然后自己滋生的是什么? 我長大后就是要喝茶給你瞧瞧!“ 后來,于謙的兒子打三歲起就開始喝茶,他說:”我就要看看,他長得大長不大。“ 和眾人擔心的玩物喪志相反,于謙是以玩明志,是一種抵抗。 2010年,于謙迎來事業巔峰。 德云社全球巡演場場爆滿,他塑造的"抽煙喝酒燙頭"的舞臺形象深入人心。 觀眾們愛極了這個永遠樂呵呵的捧哏演員,卻沒人注意到他眼中偶爾閃過的恍惚。 "臺上越熱鬧,臺下越寂寞。" 于謙對妻子白慧明說這話時,正盯著家里養的一缸金魚出神。 那些五彩斑斕的小生物在有限的空間里來回游動,像極了他日復一日的狀態——被掌聲包圍,卻始終困在某個無形的牢籠里,失眠成為常態。 凌晨三點,他常獨自坐在陽臺上,聽著遠處偶爾傳來的犬吠。" 就像小時候等父母回家的夜晚。" 他在日記中寫道,"只不過現在等的是睡意,但它們總是一起爽約。" 2010年,于謙老師開了一家動物園,起名”天精地華寵物樂園“,園子里的小矮馬是他不遠萬里從荷蘭采購回北京,聘請專業飼養員,飼料直接從內蒙古空運。 在動物園始建初期,每年花在小矮馬身上的錢近1500多萬。 在接受《十三邀》采訪時,于謙解釋自己愛玩兒的情結: 我的(園子)之所以發展這么大,就是因為小時候養個狗,養個鴿子,人家跟我說,你剛多大歲數你就養個狗,你天天提個籠子養個鳥兒。 你退休了么? 我說我憑什么要退休了才養鳥? 我給你看看,我就養。我看你怎么著。 回憶起自己不被理解、被否定的經歷,于謙仍然氣結于胸,他說:”實際上,這都是傷。 一切都是有根源的,我不是平白無故地造出這么一個動物園。“ 每個鐵籠里關著的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恐懼的、受傷的、孤獨的,同時也是活生生的、值得被愛的。" 在動物園最顯眼的位置,立著一塊于謙老師親手寫的牌子: "這里沒有表演,只有生活;沒有馴服,只有相處。" 或許,這正是對創傷最深刻的療愈宣言—— 當我們停止與自己的痛苦對抗,允許它以最自然的狀態存在時,救贖就已經開始了。 于謙老師的動物園是一出精妙的心理隱喻劇: 籠舍 → 童年心理防御系統 動物 → 被壓抑的本能部分 園長 → 整合后的健康自我 當謝幕時刻到來,最動人的臺詞或許是: "所有報復性補償,都是靈魂發出的求救信號—— 它不是在索要雙倍賠償, 而是在哀求一次被真正看見的機會。" 于謙說:”我這人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交朋友。 甭管各位眼下是個什么境況,過得如意,還是不如意。 您都記住了“有個叫于謙的朋友,永遠站在您的身后,替您守著這么一個避風的小港灣。 不能看見的創傷,怎么醫治呢? 需要被醫治嗎?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這么多年,都沒有感覺到那是創傷, 是否說明那件事情我已經消化了,過去了,也可以放下了。 既然如此,何必還要去提起,去定義,去化解? 但是,對于我們的內心來說, 內在的過程并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這樣。 你的理性已經放下的事情,你的感情真的放下了嗎? 有時,我們并不是真的處理了創傷, 或者放下了那些糟糕的感受。 我們只是通過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內心防御機制”, 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 把那件事、那種不能承受的感受、那些極度糟糕的情緒, 給壓抑了、埋葬了。 但是,所有的感受,都仍然在那里。 饑餓的孩子,長大后成了囤積食物的倉鼠 一個每次去超市都忍不住買大量食物的女性,直到30多歲才意識到—— 她5歲時曾被寄養在親戚家,整整餓了兩天。 身體早已忘記那段記憶,但潛意識永遠在備戰"饑荒"。 關鍵區別: 健康補償——"我在彌補童年的遺憾,我知道現在很安全" ? 報復性補償——"我必須瘋狂占有,否則又會失去" 警惕"報復性補償"的陷阱 那些看似快樂的補償,可能是新枷鎖 ? 小時候沒玩夠游戲,成年后沉迷網游丟掉工作 ? 童年被壓抑物欲,現在靠借貸買奢侈品 ? 父母控制欲強,如今用"擺爛"報復性對抗所有規則 共同點: ? 行為被童年陰影遙控 ? 補償時充滿快感,之后更空虛 心理學研究: 人在童年時光,最容易獲得物質滿足。 一張幾塊錢的貼紙、一個不起眼的娃娃,就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豐盛感。 反之,童年沒有得到被滿足的痛苦,也會一直留在心里,成為執念。 那些能健康補償童年缺失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不再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重新養育者"。 就像于謙老師的動物園,鐵籠依然存在,籠子里外都有了光。 我們無法修改童年劇本, 可以在續集里, 把反派變成養分, 把遺憾寫成伏筆。 人若是不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不獨立探索自己的出路,就無法真正成熟。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質量,自我成長是一生的追求。 我們可以嘗試探究自我內心,觸底反彈,邁過原生家庭的坎。 即便拿著原生家庭的爛牌,通過改變生活現狀,取得社會認可的成功,我們仍有機會打出王炸。 每個原生家庭有生命周期,隨著周期的慢慢推進,它的影響越來越弱。 許多人終其一生做的事,就是努力超越原生家庭,不讓原生家庭的坎,變成自我成長的難。 原生家庭不是宿命,個人成長才是歸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