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日記第244天 2025-6-17 我用十年時間來完成這次蛻變,每一天都值得。
繼續分享在李宗恩醫生的一日課程上所學習到的內容:
這一次,輪到李醫生反問我們了:“首先,我想問問你們,什么叫陰,什么叫陽?”
我們沒有說話,這確實是耳熟能詳,卻總覺得模模糊糊的一個概念??,所以我們更想聽聽李醫生的高見。
我暗自想:若這一課,能讓我真正把“陰陽”這對核心范疇從模糊變為清明,那么,光是這一點,這一天的學習就已不虛此行??!
李醫生繼續說:“陰陽分兩種,一種是形容詞,說的是兩極對立;但陰生陽,陽生陰是什么意思?”
“當我去給外國人,尤其是一些科技大佬,資深的教授來講述我們中醫的時候,他們很會抓問題關鍵點,他們會反問我: 李醫生,陰和陽既然是對立兩面,又說陰可以生陽,陽可以生陰,那你告訴我,黑怎么生白?快怎么生慢?”
對呀!陰陽怎么會互生呢?課堂上的我也頓時覺得我更糊涂了??~
李醫生告訴我們,他也是經過長期的思索、研讀與臨床驗證,才逐步形成了自己對“陰陽”的理解。
這包括從倪海廈老師的教導、多種中醫古籍的比對,以及親身在臨床中觀察患者反饋的過程??。
他說: 陰陽既是形容詞,也是名詞
作為形容詞,陰陽的對立關系我們早已耳熟能詳——陽代表熱、快、光明、外向、運動; 陰則代表寒、慢、黑暗、內向、靜止。 這種對立關系,是我們在日常經驗中就能觀察到的。
但關鍵的問題來了: “陰生陽,陽生陰——又是什么意思?”
這就涉及到“陰陽”作為名詞的意義。
李醫生認為 名詞的“陽”是「 能改變物質的能量」, 而名詞的“陰”是「能儲存和運送陽(能量)的物質」。
其實在這里,我還是有點懵,李醫生接著舉了一個貼近生活、又非常形象的例子,讓我們對“陰陽互生”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你們看現在的電動車,電池是不是要充電才能運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電池理解為'陰’,把充電理解為'陽’。”
哦!當我把李醫生說的: ·陽是能改變物質的“能量”; ·陰是能儲存和運送(陽)能量的“物質”。
代入到電動汽車的例子中,我腦中一下子有了畫面:
你想想,電動車要跑,是不是得先充電?
這個“充電”的過程,就是陽——能量的輸入;
而電池本身,就是陰——儲存和運輸陽的“物質載體”。
所以,電池從“沒電”到“滿電”的過程,是陽生陰:
能量(陽)輸入進來,電池(陰)才有得可存、有用可發。
等到車開始啟動、動力輸出,電池把能量釋放出來
這就是陰生陽:陰(電池)激發出新的陽(動力)。 從這個角度看,“陽”和“陰”是一種功能互補、彼此激發、循環不息的關系。
也就是說:
·沒有陰(電池)這個可以“存”和“送”的載體,
陽(能量)就沒法被儲存、也沒法被使用;
·沒有陽(能量)的輸入, 陰也只是個空殼,無法起到承擔運送和轉化的作用;
·而一旦陰“裝滿”,它又能不斷輸出新的陽,推動新的變化。
陽,需要有“陰”來承載和輸送,才能被“用起來”; 陰,也只有在“吸收了陽”之后,才具備“釋放陽”的價值。 就像電池和電流,一邊進一邊出,一邊充一邊放,循環不息,互為源頭。
這個時候,每個同學都露出了“哦——原來是這么回事”的表情
整個課堂像被點亮了一樣,在李宗恩醫生那溫和卻精準的講解中,原本抽象玄奧的“陰陽互生”,忽然變得具象、鮮活、貼近生活??。
陰陽這個詞,不再是“中醫書里的概念”,而是我們每天手機充電、電動車通勤中都在上演的真實邏輯。
當我們還沉浸在那種豁然開朗、原來如此的感覺中,李醫生接著告訴我們
理清楚什么叫“陰”,什么叫“陽”, 對于一個中醫醫生在臨床診療時,有極大的幫助,能厘清許多原本模糊不清、容易誤判的地帶。
同樣以電動車為例,它啟動不了了,你如何判斷?
是電池空了,需要“充電”? 還是電還滿著,只是電池出了問題、能量送不出去?
這就像在臨床上—— 一個人很疲倦,是不是就一定要“補陽”? 也許不一定
如果他的“電池”是空的,那當然要先“充電”,也就是補陽; 但如果他的“電”明明是滿的,只是電池“輸出系統”卡住了,那問題根本不在陽氣不足,而是陰的“輸送系統”出了問題。
你看,只有先分清“陰”是存儲和運送能量的載體,“陽”是能激發變化的能量,醫生在下手時,才不會盲補一通。
補錯了,就像電池已經滿電還不停往里充,輕則發燙,重則爆炸。
這就是“搞不清陰陽”在臨床上可能造成的誤傷。
這是意義所在?
我們要搞清楚: 到底是陰的問題,還是陽的問題?
是“陽不夠”,還是“陽出不來”? 是“陰虛”,還是“陰的輸送力”出了毛病? 這一厘清,很多模糊地帶,就一下子有了方向。
說實話,這篇文章,是我回來后反復琢磨李宗恩醫生課上的講解,才終于鼓起勇氣動筆整理的。
對我來說,理解“陰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復地推敲、代入、揣摩,才慢慢浮現出一點點輪廓??。
畢竟我本人才疏學淺,很多概念也還在摸索中,真怕一不小心就理解錯了、說偏了。
所以,寫這篇文字的同時,我也把李宗恩醫生的文章閱讀了一遍又一遍。
附在文末(共三篇:《淺談陰陽》(上、中、下)),推薦大家可以親自讀一讀,原汁原味、清晰透徹。
最后的最后,非常感恩李宗恩醫生的講解,不但把抽象的“陰陽”講得通透,還用我們日常生活就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讓我有機會一步步把這些智慧真正聽懂、用上、活出來,謝謝李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