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善“藏相” 《道德經》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鋒芒畢露者易折,聲色俱厲者易疲。 古人謂“真人不露相”,藏得住悲喜榮辱,方能掌得住乾坤經緯。 ![]() 1 危而不顫 《鹽鐵論》有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常人遇險則慌,見難則潰,而強者善以靜制動。 東晉謝安領兵迎戰前秦百萬大軍時,正與客對弈。探馬急報“淝水大捷”,他只淡淡落子:“小兒輩已破賊。”直至客散,木屐踩斷門檻,方泄狂喜。 靜氣如淵,可納驚雷。把震蕩鎖于胸壑,把決斷付于行動,方能在亂局中辟出生路。 ![]() 2 憤而不泄 《格言聯璧》警示:“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怒火焚心時,智者先馴己,愚者先傷人。 唐代名相婁師德奉行“唾面自干”。族弟外放刺史,他問:“若有人辱你當如何?”答曰:“自拭其面。”婁公搖頭:“待風干之,方不激敵。” 成事者從不為情緒埋單。把怨懟壓成墊腳石,而非絆腳索,才是紅塵修行的真功夫。 ![]() 3 成而不揚 《尚書》有訓:“滿招損,謙受益。” 順境如走鋼絲,張狂半步即墜深淵。 北宋名將曹彬滅南唐后,眾將爭功。他卻上書自陳三罪:“未遵詔緩攻、私放宮女、藏匿奏報。”太祖知其謙抑,反委以樞密使重任。 閃電總劈最高枝。藏起得意,留三分余地與人,實則為己筑九丈高臺。 ![]() 4 惡而不顯 《增廣賢文》道:“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厭一人易,容一人難;厭而不露,方顯器量。 齊桓公與管仲曾有射鉤之仇。即位后卻納鮑叔牙之諫,拜其為相。當管仲病榻諫言“不可用易牙、開方”,桓公雖不悅仍應允。后來佞臣作亂,方知仲之遠見。 真正的格局,是把喜惡沉入深海。讓理性掌舵,方能在人際暗礁中行穩致遠。 寫在最后: 《菜根譚》點破玄機:“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 七情上臉者如敞門之室,風雨皆侵;藏相于形者似深潭之水,難測其淵。 修煉“藏相”之功: 危局中煉定力,憤懣時修涵養,得意時守謙卑,厭惡處存方圓。當情緒不再是你遞出的刀,世界便再無能傷你的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