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 這是 漂在一座城 原創的 第819篇文章 ▼ 因為結婚的人 變少了 ▲ 標題來自人物最新的一期報道,這個話題還上了熱搜。 作者在上海21-40歲的群體里做調查,發現這個問題選“會”的人占比,比二十年前多多了,男性25%,女性23.6%,而二十年前,這個數據只有男性11.6%,女性8%. 好像這么看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比起二十年前,更現實一些。 我看到這個報道的時候,驚訝的并不是這個數字有多高,而是竟然還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年輕人,答案是不會。 當然了,這個范本是在上海,你很難說它具有很強的普適性,畢竟全國就這么一個上海。 而上海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低的一騎絕塵。 與其說現在的年輕人更現實,倒不如說現在的年輕人,更清楚地看透了婚姻。 婚姻,本就和愛情沒有必然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婚姻是殺死愛情的元兇之一。 當精神上的共鳴,變成瑣碎的柴米油鹽,三姑六婆的家長里短,愛情就成了被拖進泥潭里打滾的鴿子。 想要張開翅膀飛翔的時候,卻發現滿身都是沉重的泥。 ![]() 父母輩的愛情很簡單。 母親看上父親的時候,僅僅是因為覺得這個人踏實老實,而另一個跟她相親的人,是礦上的子弟,條件很好,還有正式工作,但抽煙喝酒打牌。 盡管那會兒父親窮的家徒四壁,她還是選擇了他。 那會兒姥爺家的條件確實是不錯,母親的選擇,屬于是下嫁。 而在外人眼里,這可能就算是選擇了愛情。 但事實證明,她的選擇,其實還是基于現實。 那個礦上的子弟,后來結了婚,但抽煙喝酒更兇了,還染上了賭博的毛病。 更重要的是,他打老婆。 而我父親這輩子,沒什么出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日子過的安安穩穩。 從我記事起,我們家就一直處在一個沒什么錢,日常也不奢侈,但過得很安心的狀態。 一晃現在倆人都五十多了,晚上會一起挽著手出去散步。 要是這都不算愛情,那這個世界上就沒什么愛情了。 但你說,當時母親選擇了父親,純粹就是為了愛情,那也不對,她考慮的,更多是自己將來的婚姻狀態。 可能上限不高,但下限高,不會給自己埋什么大雷。 ![]() 再說一遍,結婚跟愛情沒有關系。 婚姻這個制度設立出來,就只是為了穩定。 穩定地形成社會最小單位,然后聚合成家族這個更大的單位,穩定地進行繁衍,穩定地進行文明傳承。 它是個社會性的東西,而社會性和人性,往往都是相反的。 社會性是本能所衍生出來的,理智的產物。 人趨利避害的本能,進化出了理智,然后通過理智,去束縛那些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本能。 比如愛情。 這么飛蛾撲火的,奮不顧身的,不顧一切的感情,很容易把人給燃盡,干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來,只為了那一瞬間的燦爛。 當然,這很偉大,偉大的愛情嘛。 但這不符合種族繁衍的本能,大家都去愛情了,孩子生下來怎么辦。 所以才有了婚姻,有了家庭。 這個東西,從一開始的設計,就是為了資源整合,從單打獨斗變成齊心協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為繁衍下一代做準備。 跟所謂的愛情,沒有半毛錢關系。 ![]() 不管是結婚率下降,還是大家對待婚姻的態度更現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相較于二十年前,大家對未來的期待,沒那么足了。 千禧年的時候,仿佛一切都是新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一切都在蓬勃發展。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大家好像可以活的更肆無忌憚一些,不管怎么折騰,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現在不是了。 工作壓力變大、生活成本增高、就業壓力空前、上升通道變窄。 人們不再相信“我們的未來該有多酷”。 眼前能抓住的,才是真的。 本身就比較謹慎的人,與其梭哈一把,賭所謂的愛情,還不如更加穩妥地,過自己的獨身日子。 而想要結婚的,保底的心思也大于開拓。 什么潛力股,什么一起奮斗,什么相濡以沫,這些都不再是婚姻的必選項。 婚姻回歸于它本來的面貌,那就是給生活兜底。 愛情不能當飯吃,但人一定得吃飯。 ![]() 那你說,這個世上的婚姻,還有愛情嘛? 當然有。 愛情和婚姻,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當然也不是互斥項。 一個人結婚可以不是因為愛情,但如果是因為愛情的話也很正常。 只不過,這需要很多東西。 幸運、能力、性格,乃至于愛人的能力。 還是那句話,婚姻本身和愛情沒有關系。 你可以追求愛情,也可以尋求婚姻。 但進入婚姻的時候,你得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自己得到了什么。 如果得到了僅僅是一份婚姻,那就去按照一份婚姻的樣子,去經營它。 如果得到了一份愛情,那么你也不要太開心,因為你們此時此刻的愛情,并不一定能保證你們的婚姻穩定長久地走下去。 最怕的,是猶豫不決,瞻前顧后。 渴望通過婚姻得到愛情,又渴望通過愛情成就婚姻。 結果,就是自己夾在中間,變成人生的小丑。 愛情可能來過 但婚姻從不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