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的前、后《落花詩》與《感春詩》 陳寶琛,(1848年10月19日—1935年03月05日) 陳寶琛,字伯潛,號弢庵、滄趣老人、聽水老人,福州閩縣螺洲人。 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直言敢諫,連同張之洞、張佩綸、 寶廷成為“樞廷四諫官”。累官為禮部侍郎。 中法戰爭后,推舉的唐炯、徐延旭辦事不力,坐罪降回鄉賦閑,發展家鄉教育事業。 宣統元年(1909年),調入京充任禮學館總裁、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成為宣統帝溥儀的師傅,監修《德宗實錄》。去世后,遜清小朝廷(滿洲國)追贈太師,謚 號“文忠”。 前落花詩 這四首詩,陳寶琛結合自己的身世,傾訴了對清社既屋的沉痛、無奈之情,抒發了當時以朝 遺老自居者的共同心聲,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組詩中最為世人所熟知所激賞的當屬《次韻遜敏齋主人落花四首》之其三、其四兩首,多有 學者對這兩首進行細致的點評賞析。 1927年6月2日,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此前一日,王先生為朋友書寫的扇面,就是陳寶琛的這兩首七律詩。 《次韻遜敏齋主人落花四首》(己未 1919) 其一 樓臺風日憶年時,茵溷相憐等此悲。 著地可應愁踏損,尋春只自恨來遲。 繁華早懺三生業,衰謝難酬一顧知。 豈獨漢宮傳燭感,滿城何限事如棋? 其二 冶蜂癡蝶太猖狂,不替靈修惜眾芳。 本意陰晴容養艷,那知風雨趣收場。 昨宵秉燭猶張樂,別院飛英已命觴。 油幕彩幡竟何用?空枝斜日百回腸。 其三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雨里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 返魂香豈人間有,欲奏通明問碧翁。 其四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碧池頭。 燕銜魚啑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蛻大難求凈土,傷心最是近高樓。 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小休。 后落花詩 《蔭坪疊落花韻四首索和己未及今十年矣感而賦此》(戊辰 1928) 其一 恨紫愁紅又一時,開猶濺淚落滋悲。 世情起滅優曇幻,風信蹉跎苦楝遲。 水面成文隨處可,泥中多日自家知。 綠蔭回首池塘換,忍覆長安亂后棋。 其二 驀地風來似虎狂,荃蘭曾不滅芬芳。 濛濛留坐香三日,草草辭枝夢一場。 含笑蜜脾從汝割,將離婪尾有誰觴? 無端更茹冬青恨,天上人間總斷腸。 其三 柳綿榆莢各漫空,輪轉閻浮共一風。 啼曉相聞奈何鳥,抱香不死可憐蟲。 東扶西倒渾如醉,南勝北強未有終。 為謝砑光賡舞曲,鬢絲禿盡凈名翁。 其四 底急韶華不我留?余春惜取曲江頭。 縱橫滿地誰能掃,高下隨風那自由。 幾樹棠梨差可館,舊時花萼豈無樓? 夜闌猶剔殘燈照,心戀空林敢即休? 注:這兩組詩中的每首詩幾乎都有不同版本,差異或大或小。此處所參照的是劉永翔、許全勝點校的 《滄趣樓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劉、許二先生有詳細的點校說明。 《感春四首》 《感春四首》是陳寶琛所創作的另一組七言詩。這四首詩是為中日甲午戰爭而作:第一首寫 戰敗議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軍的覆滅及教訓;第四首寫割臺悲慟。全詩 首首詠落花,卻句句寄寓家國之慨:詩人借抒發對花落的彌天悲傷之情而傳達對國是日非的 悲慨之意 。 其一 一春誰道是芳時,未及飛紅已暗悲。 雨甚猶思吹笛驗,風來始悔樹幡遲。 蜂衙撩亂聲無準,鳥使逡巡7事可知。 輸卻玉塵三萬斛,天公不語對枯棋。 其二 阿母歡娛眾女狂,十年養就滿庭芳。 那知綠怨紅啼景,便在鶯歌燕舞場。 處處鳳棲勞剪彩,聲聲羯鼓促傳觴。 可憐買盡西園醉,贏得嘉辰一斷腸。 其三 倚天照海倏然空,脆薄原知不耐風。 忍見化萍隨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蟲。 到頭蝶夢誰真覺,刺耳鵑聲恐未終。 苦學挈皋事澆灌,綠陰涕尺種花翁。 其四 北勝南強較去留,淚波直注海東頭。 槐柯夢短殊多事,花檻春移不自由。 從此路迷漁父棹,可無人墜石家樓。 故林好在煩珍護,莫再飄搖斷送休。 附 錄: 點校者劉永翔先生說:這部《滄趣樓詩文集》是我跟我的學生許君全勝博士一起整理的。 當初在出版社接下這一選題,照理說做起來是十分容易的,詩以齊言為主,這本詩集又別 無他本,只要加上標點就可以了。可是我們想多下一些功夫,索性把陳氏的文集也一起收 入。這樣便給自己增添了一重麻煩:文集沒有刻本,只有抄本和油印本存世,為陳氏后人 所藏。我們輾轉把書借來,合在一起整理。我們不僅是句讀其書,還取陳寶琛手跡及其在 刊物上發表的文字以校異同,藉以展示其推敲改易的苦心。附錄中還收入其婿所撰陳氏年 譜。不過,整理中由于與編輯想法不一,也留下了好些遺憾。例如,奏議居然收在了《附錄》,《年譜》中刪去了據說涉及“封建迷信”的記載,陳氏這位遺老敬避帝諱之字盡加 回改,軌范的校勘用語也被擅改。 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此外,許君還搜集了不少有關陳寶琛為人處世和為詩作文的評議 材料,厚厚一大疊,交給出版社后,最終以篇幅過大為由退還。實際上,這些材料對讀者 和研究者都是極其有用的,可免他們翻檢之勞。中華書局不是還特意出了不少文學大家有 關資料匯編,如《白居易卷》《杜甫卷》等等多種嗎? 我之所以想整理陳寶琛的詩文集,是因為我異常欣賞他的《落花》詩。我在陳集整理前言 中說:“這四首詩,結合自己的身世,傾訴了對清社既屋的沉痛之感、無奈之情,抒發了 當時以勝朝遺老自居者的共同心聲,難怪要引起王靜安先生的共鳴了。而且,詩無達詁, 其藝術性之高,也足以使現代的解人讀后感到無限悵惘,欲喚奈何。我認為,這組《落花》 詩足以與王士禛吊明亡的《秋柳》詩在詩史上后先輝映,而藝術性則后來居上。”這本書, 我最滿意的就是這篇前言了,幸而一字未改,完全表達了我對陳氏的全面評價。這篇文字 還被翻譯成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