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動不動就談“天賦”的時代,我們似乎忘了最該被珍惜的一種能力——努力。 真正改變命運的,并不是所謂的“天生聰明”,而是那個能默默重復一件事一千遍、愿意咬牙堅持到最后的人。 很多人都低估了“努力”——這個最被誤解的天賦。 一、努力,其實是寫在天賦里的高級能力很多人問:“那些考進名校、成為佼佼者的孩子,靠的是天賦還是努力?” 我認識的一個中學生林彥恒,語文拿獎,數學拔尖,還能自學日語。他爸媽說:“他也不怎么刷題啊,可能就是聰明。” 后來我觀察了一陣,才發現這孩子每天早上5點起床默寫單詞,吃飯排隊都在翻錯題本,晚上11點還在電腦上復盤知識點。 這不是聰明,是極致的自律。是日復一日不動搖的熱愛。 我們總羨慕別人的“天賦異稟”,卻沒看到那背后悄無聲息的自我驅動。真正厲害的人,天賦從不是上天賜予,而是靠堅持“磨”出來的。 二、被我們誤會的“努力”,其實是最難復制的能力小時候,有沒有人夸過你:
聽著是夸,其實是把“努力”當成了補救手段,仿佛只有“差生”才需要努力。 于是我們也開始誤解:努力是“沒辦法時”的替代方案,是“笨人的自救”。 但請你想想——
真正的努力,是超越情緒、時間和惰性的能力,本身就是極高階的天賦。 三、科比式“凌晨四點”,藏著我們不敢直視的真相不說別人,說說陳啟凡——一位拿下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獎的男孩。 很多人以為他天生擅長理科,其實他初一物理剛開始也是一塌糊涂。他自己說:
如果你以為這是“特例”,那或許你應該重新認識努力。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凌晨四點還在攻克一道物理題。 但所有能做到的,后來都站在了別人仰望的地方。 四、努力,從不是一種“補救”,而是向上的階梯當一個孩子真正理解了努力的意義,人生就開始不一樣了。
正如作家谷棣辰說過的一句話:
五、寫給孩子:努力不等于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失去機會有孩子對我說:
我沒有勸他“別躺平”,只是跟他說了三件事: ①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凌晨四點” ② 失敗不代表沒用,是在幫你找到方法 ③ 真正值得的事情,一定都很難 最后的話努力,從不是可憐人的遮羞布。 它是一種深藏在內心的力量,是改變命運最樸素、卻最有力的方式。 不要再覺得“努力”是低人一等的代名詞, 它是最不張揚、但最難得的天賦。 【吳鉤隨筆】|寫給普通人,也寫給想不普通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