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代,真的是紛繁復雜。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愛情里的磕磕絆絆,工作上的壓力與抉擇,家庭中的責任與矛盾,甚至是對自我身份的迷茫。我們常常一邊手忙腳亂地應對著外部的挑戰,一邊又在內心深處反復糾結。比如,到底要不要跳槽呢?這段感情還能不能挽回?自己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停不下來的放映機,不停地播放著滿是焦慮和自責的內心戲。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呢?沒錯,這其實就是陷入了精神內耗。 ![]() 那到底什么是精神內耗呢?打個比方,精神內耗就像是一場你和自己的戰斗,一場消耗戰。當我們把大量的心理能量,也就是我們內心的精力和力量,都耗費在“對付自己”這件事上時,就會陷入一個看不見的黑洞。有研究表明,長期處于精神內耗狀態的人,心理疲憊程度會大幅上升,工作效率可能會降低30%以上。 在這個黑洞里,我們的能量不斷地流失,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這可不是身體累了,睡一覺就能恢復的那種疲憊,而是一種純粹的心理上的損耗。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讓我們失去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我曾經認識的一位某大國企高管,就是因為長時間精神內耗,在面對一個很好的晉升機會時,卻因為過度糾結自己能否勝任,最終錯過了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既然精神內耗有這么大的影響,那有沒有辦法避免它影響我們的決策呢?這正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的話題。 ![]() 你知道嗎?內耗這東西,就像空氣一樣,悄悄地藏在我們的生活里,到處都能碰到。比如你在公司電梯里,腦子還停留在上午開會時的小失誤,心里反復琢磨“我要是當時這么說就好了”;或者看著股票上漲又下跌,懊惱自己沒把握好時機;再或者大半夜刷朋友圈,猶豫要不要給誰點個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兒,其實都是大腦在偷偷“費電”。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為什么會有這種“內耗”呢?其實,這可不是什么簡單的煩惱,而是心理上幾種復雜情況湊在一起鬧出來的。先說第一個,叫“決策疲勞”。聽起來挺學術,其實簡單得很——就好比你手里有一把能量有限的小鏟子,每做一個決定,鏟子就得挖一下。人一天要做幾百個決定,從早上選穿哪件衣服,到中午去哪兒吃飯,再到工作上的各種選擇。要是這些決定太多太難,你的“鏟子”就挖不動了。就像有研究發現,人在經歷了一天的工作后,晚上連“今晚吃什么”這種簡單問題都可能糾結半天,這就是決策疲勞搞的鬼。 第二個,是“認知過載”。這個詞聽起來挺唬人,但其實超好理解。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天到晚手機、電腦不停彈消息,直播、短視頻、播客……信息就像洪水一樣沖過來。就好比你正忙著開會,手機里消息一直響,群里同事聊新項目,老板又扔給你一份緊急文件,大腦一下就懵了,不知道先處理哪一樣。這就是認知過載,大腦容量有限,一下子被塞滿了,就短路了。 最后一個,叫“反芻思維”。這個名字挺有意思,就像牛把吃進去的東西反復嚼一樣,我們也會對一些不開心的事反復琢磨。比如,晚上參加完朋友聚會,躺在床上就開始回想:“我剛才那句話是不是說錯啦?”“他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這種沒完沒了的自我懷疑,就是反芻思維在作祟。 這幾個情況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常說的“內耗陷阱”。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總是在一個念頭里糾結不放,或者在一大堆選擇面前腦袋一片亂麻、下不了決心時,就會陷入一種“空轉”的狀態。更糟糕的是,越想越焦慮,越焦慮就越難冷靜思考,結果就是越陷越深,把做正確決定的機會都弄丟了。 ![]() 你仔細回想一下,上文提到的“反芻思維”里,你是不是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對同一個負面念頭翻來覆去地琢磨,可不管怎么想,都想不出新的解決辦法。這要是用計算機語言來講,就好比你在不斷調用自己的函數,卻壓根沒設置出口,最后只能陷入“死循環”。 想象一下,你現在不是你自己,而是一臺電腦。你運行著一個沒有終止條件的程序,就像這樣:“剛才的會議表現太差了”,緊接著就會想“同事一定覺得我能力不行”,然后又想到“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接著冒出“要不要辭職算了”的念頭,可馬上又會疑惑“但辭職后又能做什么...”,最后又回到“我真的太差勁了”。瞧見沒,這就是典型的“遞歸式內耗”。同一個念頭被反復拿出來想,每想一次,就像電腦運行程序消耗電量一樣,消耗一分能量,可始終找不到出口,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更讓人頭疼的是,這種內耗還會不斷擴大。就像滾雪球一樣,剛開始可能只是糾結一個小細節,到最后,竟然會演變成對整個人生的懷疑。比如,一個人站在鏡子前反復檢查自己的著裝,一開始可能只是擔心領帶歪了,可看著看著,連自己的整體形象都開始懷疑了。從領帶這點小問題,延伸到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這變化是不是很驚人? 既然知道了“遞歸式內耗”這么可怕,那我們究竟該如何打破這個死循環呢? 首先,一定要學會設置“思維的終止條件”。打個比方,當你發現自己已經是第三次在想同一個問題時,就立刻對自己說:“暫停!這個問題我已經思考了15分鐘,現在先去喝杯咖啡。”就像給電腦程序設置一個終止時間,時間一到,就先暫停運行。 其次,把抽象的擔憂轉化為具體行動。比如,與其一直在心里糾結“昨天晚上喝酒的時候好像對老板說錯了話”,不如勇敢一點,直接去敲他辦公室的門,真誠地說昨晚喝多了,要是有什么冒犯的地方請別介意。說不定這么主動一說,不僅化解了擔憂,還增進了和老板之間的感情呢! 我們都知道,電腦死機的時候,有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重啟系統”。其實啊,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思維死循環的時候,也不妨試試這個方法。你可以約上朋友去打場籃球,在球場上盡情揮灑汗水,讓自己的思維換個頻道;也可以整理一下久未收拾的書桌,通過整理物品,整理自己的思緒;還可以學習一個新的烘焙配方,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放松心情;哪怕只是簡單地來個深呼吸,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記住,過度思考就像反復打開同一個空白文檔,光對著空白焦慮可沒用,不如趕緊寫下第一個標題,敲下第一行代碼。走出內耗的關鍵,不是完全停止思考,畢竟思考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是要讓每一次思考都能帶來一點進展,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那也是前進的方向啊! ![]() 不過,說實話,想要徹底杜絕精神內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只要大腦在運轉,思考在持續,內耗就很難避免。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就曾說過:“人生就像擺鐘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 。”就像我們的生活,不管是一帆風順,還是歷經坎坷,不管是滿心歡喜,還是愁眉不展,都如同那擺鐘。要么因為欲望未達成而痛苦,進而陷入內耗;要么因為欲望滿足后的空虛無聊,陷入內耗之中。仔細想想,誰又沒有過那種思緒反復糾纏,越想越混亂的時候呢? 既然精神內耗是難以避免的本能,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其實,心理學家已經給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在這里,我總結了兩個,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第一個方法是溪流冥想法,我對它特別青睞,因為它溫和又有效。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潺潺流淌的小溪邊,就如同在愜意的度假時光里。一片片樹葉悠然地落在水面上,順著溪水緩緩漂走。當煩心事突然冒出來的時候,你把它想象成寫在葉子上的文字,看著它隨著水流漸漸遠去。既不用刻意驅趕,也不用拼命追逐,就這樣靜靜地看著就好。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你既沒有與想法正面沖突、強行對抗,也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一種平和的方式,讓這些煩惱自然地流走。就好比把心里的包袱放在了一片葉子上,讓溪水帶著它消失不見,內心也隨之輕松起來。 第二個方法是約會法,乍一聽,這個名字可能有點奇怪,但它的效果確實不錯。簡單來說,就是給自己的精神內耗“預約個時間”。比如,每周日上午11點,給自己留出半小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把所有的煩心事都寫下來。時間一到就開始,時間一到就結束。既然無法徹底擺脫內耗,那我們不如接納它,只不過,要把它限制在一個小范圍內。舉個例子,平時要是有煩心事,就先記下來,告訴自己:“等到周日再說” 。這樣一來,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就不會一直被這些煩心事困擾,生活也會變得更加輕松。就像是把生活中的煩惱都集中到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去處理,而不是讓它們隨時隨地打亂你的節奏。 ![]() 其實,偶爾出現的精神內耗并非那么可怕,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內耗使我們的決策陷入循環往復的困境,讓人生停滯不前,這無疑是最糟糕的情況。所以,除了前面提及的應對精神內耗的心理學方法,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要構建一套在內耗環境中仍能有效運行的“決策算法”。在這里,我想和大家重溫一下《人生算法》中提到的“認知閉環”這一概念。 所謂認知閉環,涵蓋了四個重要節點: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我們每次做出決策,實際上就是完成了一個認知閉環。這就好比四個人進行接力賽跑,每個環節都有著獨特的特點。 在感知環節,內耗常常讓我們變得過于敏感。一個細微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能被我們過度解讀,進而演變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那該如何應對呢?我們可以培養“鈍感力”,用好奇心取代過度敏感。舉個例子,與其糾結“老板為何皺眉”,不如懷著好奇心想“這個項目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發現了另一個新方向,這還挺有意思的”。 在認知階段,內耗則表現為信息饑渴。我們總想著了解更多,掌控一切。這就像計算機搜索信息,如果不設定限制,就會耗盡系統資源。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類似于計算機的“停止搜索”功能,我們可以設定一個閾值或時間限制,到點就停止無邊界的資料查找。就像給程序編寫中止條件一樣,告訴自己“再查找 20 分鐘資料就足夠了,然后進入下一個環節”,以免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到了決策環節,最大的內耗陷阱就是追求完美。我們總是想找到“最佳”選擇,結果往往是:好的選擇被錯過,完美的選擇卻遲遲等不來。要記住,“相對好”的決策要勝過“完美”的猶豫。就像創業一樣,先把產品推向市場,再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總比閉門造車、一味追求完美要好得多。 在行動階段,內耗則表現為糾結、遲疑和畏懼。破解之道在于“小步快跑”,把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行動,每次只專注于眼前這一步。例如,如果擔心換工作,不妨先更新簡歷,和獵頭溝通交流,而不是一開始就糾結“要不要辭職”這樣大的問題。 在整個決策閉環中,每一步都不必追求絕對的完美。關鍵是要保持“循環”的正常運轉:感知環節要有好奇心,認知環節要有邊界,決策環節要有取舍,行動環節要有勇氣。這樣,即便處于內耗狀態,我們依然能夠不斷前進,而不是原地打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原則:寧可犯錯,也不要停滯不前。因為只有在行動中,我們才能獲得真實的反饋,從而做出更優的決策。這,才是擺脫內耗陷阱的關鍵所在。 ![]() 說老實話,我自己也曾遭遇嚴重的精神內耗。那種滋味,不同于碰到難題時的痛苦,也迥異于全力拼搏時的孤獨,而是一種瞬間迷失方向感的茫然。就像在茫茫大霧中航行,完全不清楚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努力,又究竟是為誰在戰斗。 那時,我想到了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強調意義感是心理承受力的源泉,他曾說:“生命從來不會因環境而變得無法忍受,只會因缺乏意義和目標而無法忍受?!睋Q言之,讓人崩潰的并非打擊本身,而是缺少面對打擊的意義。弗蘭克本人歷經納粹集中營的極端磨難,他的理念對抵御內耗極具指導性:“人類可以忍受任何生活處境,只要他能找到意義?!蔽蚁嘈胚@是應對內耗陷阱的終極方案。 當然,找到意義絕非易事,這需要漫長的旅程。但請相信,這是我們最值得去經歷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在很長時間里,我們依然不得不與內耗共處。但沒關系,只要堅持不懈地往前走,持續不斷地排除錯誤選項,終有一日,我們苦苦尋覓的人生北極星,會在遠方的天際閃耀。那一刻,我們將與內耗達成和解。愿你早日尋得那顆意義的北極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