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8年,周夷王去世,彼時的太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據史料記載,周厲王是個貪婪暴戾的統治者。他先是重用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等佞臣。佞臣是指一些善于奉承、心思不正的臣子。接著聽信這些佞臣的話,封山占水,禁止老百姓采樵、漁獵,斷絕了老百姓的生計來源。同時還興師動眾,征戰淮夷、南伐荊楚,且以失敗告終,不斷加重百姓負擔。 周厲王的暴政,引起了廣大百姓的憤慨,怨聲四起,紛紛咒罵,這便是“國人謗王”。你知道周厲王是怎么應對這種情況嗎? 他又派了一個佞臣叫衛巫于的人,去監視百姓,只要議論他的百姓都被抓來殺死。國人敢怒而不敢言,就出現了“道路以目”的現象,就是親人朋友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互相看上一眼,用眼神來溝通。 周厲王身邊也有賢臣,如召穆公、周定公。召穆公還不停地勸諫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鎮壓的手段來消除民眾的反抗,只能激起更為強烈的反抗。 果然,不久,廣大的國人無法忍受了,爆發了古代史上第一次的群眾暴動,史稱“國人暴動”。 憤怒的國人沖進王宮,周厲王所設置的防線被沖毀,只得狼狽逃出王宮,后被國人追趕,不得不渡過黃河,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周厲王所立的太子姬靜,因得到召穆公的庇護,召穆公用自己的兒子替他赴死,才得以活命。 你問我,周厲王逃亡去了,那是不是西周就滅了?不,雖然很混亂,但還沒有亡。 周厲王不在的日子里,召穆公和周定公兩位賢臣臨時主持政事,共理朝政,是為“共和行政”。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這一年除了國人暴動、共和行政,還有一個歷史意義:是我國現存史料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召穆公和周定公共理西周政事的第14年,也就是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去世,于是他的兒子姬靜即位,是為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初期,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并任用賢臣,勵精圖治,使得西周的內政趨于穩定。因為周邊少數部族的不斷侵擾,周宣王還陸續發動了對周邊部族的戰爭,并取得勝利。 一些列的操作之下,西周出現了短暫的復興,各大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史稱“宣王中興”。 你注意到了短暫這個詞,對,是短暫的。因為連年征戰導致國力消耗巨大,因為之前的社會矛盾并未解決,西周的危機并未解除的同時,周宣王在位后期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只是曇花一般的短暫。 周宣王在位后期的對外幾次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特別是公元前789年的伐姜戎之戰中,周朝軍隊大敗,全軍覆沒。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兒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你說,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對嗎?對,是他。你聽到的故事是他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的狼煙,讓各大諸侯以為周王室遭到了外族襲擊,率領大部隊來救援,一到,原來是場樂子。 這個故事的真假存疑,有史學家認為是后人的杜撰,并不是史實。但與史實一樣的是,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寵信佞臣。他與夏朝的夏桀、商朝的商紂王一樣,都是臭名昭著的君王。 周幽王重用佞臣虢石父主持朝政,虢石父貪圖財利,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此引起百姓強烈不滿。 周幽王違反禮制,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并加害太子姬宜臼,這一行為引起朝政混亂,諸侯叛離。 申后是申國申侯的女兒,申候對周幽王這一操作大為憤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部的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攻占鎬京,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王朝共經歷12代王,存在276年。 我們通過西周的王位傳承走完了西周的一生,但西周留下的印跡還很多很多,下回我再繼續跟你講講作為西周的百姓,會有怎樣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