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東京,草木蔥蘢,墨香盈袖。5月30日上午10時,由全日本中國水墨藝術家聯盟主辦的第37屆“全日中展暨東京書畫藝術大展”在東京都美術館正式開幕。這場跨越近四十年的文化盛事,以“傳統與當代的對話”為底色,在櫻花與墨韻交織的空間里,續寫著兩國文脈相通的動人篇章。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著名禪意畫家黃梓濤(筆名妙通居士)受邀參展,其融合禪意哲思與水墨新境的作品,成為本屆展覽的焦點之一。 跨越三十七載:以墨為媒的文化長卷 開幕式上,日本前參議院議員、前外務大臣政務官浜田和幸首先致歡迎詞。他回憶起去年深秋在山西的文化考察:“漫步云岡石窟,看佛像衣袂間的飛天與供養人,忽然明白什么是'一沙一世界’——那些留在石頭上的筆墨意趣,與我們今天在宣紙上的水墨流轉,原是同一種對美的追尋。” 浜田和幸感慨,中日兩國共享漢字、水墨等文化基因,“這些基因不是靜態的遺產,而是流動的血脈。37年來,'全日中展’正是讓這血脈保持鮮活的重要載體。” 日中協會理事長瀨野清水則以“堅持”二字概括本屆展覽的特殊意義:“辦一次展覽不難,難的是年復一年為藝術家搭臺、為文化架橋。37屆,37個春秋,背后是無數藝術家的熱愛、策展團隊的堅守,更是兩國人民對文化共鳴的渴望。”他特別提到,在數字化浪潮沖擊傳統藝術的今天,“全日中展”仍能吸引年輕創作者加入,“這說明,水墨的溫度、筆尖的情感,永遠是技術無法替代的人類共通語言。” 在展廳中央的獨立展區,3幅裝裱精美的水墨作品格外醒目——它們均出自中國禪意畫代表人物黃梓濤之手。作為翰林院歷史禪意書畫藝術傳承人、國家一級美術師,黃梓濤的參展不僅是個人藝術的國際展示,更承載著傳統禪意文化與當代審美對話的使命。 黃梓濤,男,筆名:妙通居士,漢族。翰林院歷史禪意書畫藝術傳承人 本次展覽黃梓濤先生的作品榮獲優秀獎 東京畫院院長、全日中展審查委員長白浪院長觀談時說:這種精準筆墨是無法重復的,很妙! 日中協會理事長瀨野清水在觀展后評價:“黃梓濤先生的作品細節考究卻不刻板,意境深遠卻不晦澀。他的筆墨里有傳統的厚重,更有當代人的生命體驗,這種'活的傳統’,正是當代書畫家最需要研究的。” 梨本宮紀念財團代表理事梨本隆夫,表達了對黃梓濤先生作品的欣賞和支持,同時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如果說《靈山塔》以“簡”見禪,《上道人》則以“境”傳意。畫中,一位道人坐于谷底,四周群山環伺,明月當空,清風似有若無地拂過衣袂。黃梓濤以淡墨暈染山體,用干筆皴擦出巖石的質感,又以精準的筆觸,控墨的適度(尺度)以及大氣度筆力將上道人,人物張顯得羽羽如生(活靈活現),虛實之間,營造出“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意境。“畫里的道人不是'旁觀者’,而是'融入者’。”他引蘇軾《赤壁賦》注解:“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對于悟道者而言,山、月、風都是心的投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最終是'山即是我,我即是山’的物我一體。”這種對“心物關系”的哲思,讓畫面超越了自然景觀的描摹,成為一場靜默的“禪修”。 最引發觀眾討論的,是靈感源自刀郎歌曲《羅剎海市》的《羅剎女》。畫面中,一位女子身著華服,面容卻扭曲如鬼魅,背景以濃墨潑灑出混沌的色塊,間或點綴金粉,看似華麗,實則荒誕。“《羅剎海市》講的是美丑顛倒的荒誕世界,我想用畫筆延續這種批判。”黃梓濤說,畫中“羅剎女”既是對“無才卻上位”“虛偽做作”之人的隱喻,更是對當代社會“價值判斷扭曲”的警示。他特別強調,畫面的“生動”并非靠細節堆砌,而是通過墨色的對比(濃墨的壓抑與金粉的浮華)、線條的張力(衣紋的剛硬與面容的扭曲)來傳遞情緒。“藝術不能只講'美’,更要講'真’。我希望觀者在看到這幅畫時,能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否也在某些時候,成了自己討厭的'羅剎女’?”這種將傳統水墨與當代議題結合的創作,讓不少日本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大學生小林惠美說:“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黃老師的畫讓我明白,傳統藝術也可以很'現代’。” 以藝為橋:三十七年再出發 展覽尾聲,東京畫院院長、全日中展審查委員長白浪與黃梓濤相談甚歡。白浪表示:“黃梓濤先生的作品讓我看到,中國水墨不僅有歷史的厚度,更有時代的溫度。這種溫度,正是中日文化交流最需要的'黏合劑’。”黃梓濤則坦言:“每次來日本辦展,都能感受到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真誠好奇。這種好奇不是'看稀罕’,而是'求共鳴’——這讓我更有動力用筆墨講好中國故事。” 據全日本中國水墨藝術家聯盟會長介紹,本屆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期間還將舉辦“中日青年畫家對話”“禪意書畫工作坊”等活動,推動兩國藝術界的深度交流。“37年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他說,“我們希望未來的'全日中展’能更開放、更包容,讓水墨不僅連接中日,更連接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