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是疫情之后流行的一句話,到醫院看病,醫生也在講免疫,認為好多病都來源于免疫,這句話說的沒錯,什么是免疫,如何提高人體的免疫,并沒有真正的搞懂。 講免疫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指: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等。人體有五臟構成,脾是五臟中的一個臟器,原本不是免疫器官,不具備免疫功能,胸腺是免疫器官,胸腺內蘊藏免疫的T細胞,青春期過后胸腺萎縮,具有免疫的T細胞轉移到脾,這時脾就具有免疫功能,也被現代醫學納入免疫系統。 免疫從字面意思上講,就是“免除疾病”,是人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即抵抗多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保護機體不受感染。 免疫系統有三大功能。 一、保護:使人體免于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 二、清除:新陳代謝的**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遺留下來的病毒死傷尸體,由免疫細胞加以清除。 三、修補:免疫細胞能修補受損的器官和組織,使其恢復原來的功能。 免疫器官是長期駐扎在人體內的巡視組,各行其職、各負其責,周而復始的監控體內動態,當發現隱情超出能力時,通過腫脹、疼痛、高熱等不同形態,發出求助信號。 西醫診斷出免疫系統疾病,不是搞清它的病因,助一臂之力,共同殲滅來犯之敵,而是不給情面,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采取退熱、止痛、消炎等藥物,對免疫系統來一次總攻擊,置于死地而后快。這種惡劣手段,看似退熱了,消炎了,不紅腫了,其實是降低了人體的免疫,使人體越來越虛弱。中央巡視組監管無力了,被擊潰的、危害機體的細菌、病毒,就要重新組合伺機作亂,反而使免疫器官受損,疾病不斷出現。西醫對免疫疾病,只能做出診斷,但無有能力治療免疫性疾病,這就是西醫華而不實的醫道。 如何提高人體的免疫,我們應從哪兒做起呢?中醫認為,——健脾,從根本上樹立一道防御的屏障。 脾臟是血液的倉庫,它承擔著過濾血液的職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細胞,并吞噬病毒和細菌,它還能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抗體,這是西醫在臨床上對脾的評價,中醫對免疫是怎樣認識的呢? 人體由五臟構成,一切疾病產生,包括免疫功能,都應從五臟查找原因,其中脾具有免疫功能,只有脾才能承擔起提高免疫的重任,如果脾的運轉功能失調,氣血匱乏,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可誘發諸多疾病的發生, 五臟中的心、腎、肺、肝是人體的四臟,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唯有脾居四臟之中,說明脾與四臟有內在聯系,因脾為中心土也。《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 ”張景岳注:“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腎之四臟者也”。 脾的免疫功能是與生自帶的,它通過脾的運化精微,為人體的免疫器官,提供充分的氣血,保障免疫系統的正常工作。抗御有害物質的侵襲,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體;監視并及時清除突變細胞;通過識別自我、區分“異己”或“有害”成分,自我調節維持自身穩定,完成免疫的三大功能。從下面的論述看脾是大的免疫器官。 1、脾主運化,是脾的重要生理功能。《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食)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是脾對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飲食入胃后,經過胃的初步消化進入脾,脾對食物再進一步消化,吸收其精微物質。脾運化精微的一部分,傳輸到心形成血,脾運轉精微的另一部分,傳輸到肺形成氣,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所以,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脾主骨骼肌。肌膚是人體的表層,如同人體的衣服。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即抗御外邪,又有保暖、阻隔、感覺,以及調節溫度,保住水份的作用。 脾氣的運化功能健全,則能為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養料,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腠理密固,肌膚豐厚,抗寒能力強;反之,若脾失健運,運化功能減退,也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腠理松弛,畏寒、畏冷,可多受風寒襲擊,根據肌膚的密固程度,可出現脖子怕風、夏季窗門緊閉、怕空調風、夏季穿棉襖等癥。 3、脾主平滑肌。分布在人體動脈和靜脈血管壁、膀胱、子宮、男性和女性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眼睛的睫狀肌和虹膜。 人體的血液經過心室擠壓泵出,然后,再通過平滑肌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人體的血液循環。心為臟腑供血是否充足,不單純來源于心臟,更涉及到平滑肌的舒縮功能,平滑肌的生理功能,來源脾氣的健全。 平滑肌有一個特性,就是你不要惹它,如惹到它,它被刺激后,就會持續地收縮,引起劇烈的疼痛。 4、脾主攝血。 脾主統血,是脾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指脾氣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明代薛己《薛氏醫案》明確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于血。 ”清代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也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如果脾氣虛弱,失去統攝作用,氣不攝血,則血離脈道,可出現各種血癥。有的無故出現大口吐血,因西醫不懂脾有攝血的能力,認定肺的血管破裂出血,大量使用止血藥,也未能得到控制。臨床上對于脾不攝血的出血癥,采用補脾攝血法,調整脾胃的經絡,僅幾分鐘便可立即止血,說話底氣足了、有勁了。臨床驗證:只要脾氣運行正常,實施脾的統攝作用,血液才不會離經叛道。 以上講到的只是脾的有關生理功能,脾之所以具有免疫功能,有兩個方面在原因。第一提高肌膚固攝功能。人體的免疫力,是由衛氣固護的,使肌膚密固,益氣固表,腠理致密,控制腠理開合。肌膚是防止外邪侵入,御敵于國門之外在第一道關口,使固攝能力增強,體內正氣不受侵害,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第二提高平滑肌舒縮功能。全身各種管道都布滿平滑肌,通過平滑肌的舒縮,調節氣血陰陽平衡,調節臟腑陰陽平衡,調節體內外陰陽平衡,從而提高人體的抗御能力。 平滑肌舒縮功能的增強,一定要科學調整脾胃的經絡,提高脾的運化功能,同時,還要適當營養滋養,合理膳食,良好睡眠,合二而一,以維持免疫系統的佳狀態,進而使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加強健。實現提高肌膚固攝功能,以及增強平滑肌舒縮功能,其關鍵是治脾。 一位9歲的小女孩來診。家長介紹,孩子多年來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記得幾歲就經常發燒,喘咳,嚴重時半臥才能入睡,只要天氣一入冷,為避免感冒發燒,就帶上一個脖套,她成了醫院的常客,醫院診斷意見,免疫力低下。上學以后每個月都發燒一次,十來天都不能上學,滴流紅霉素,不用抗生素不退燒,多年來病情如一,病情沒發生過變化,年年如此。 聽完家長的介紹,對病情已略知一二,但還要通過診脈,才能做后的定論。從脈象上看,病在脾,舌苔白而膩,為脾虛,根據脈象和舌苔,診斷為脾虛,表虛不固。 由于肌膚的防衛比較虛弱,自身防御功能下降,腠理疏松,易感受外來邪氣,是防御的固攝能力下降所致,治療應以補脾為主。 脾是人體大的免疫器官,氣血生化之源,血液倉庫。淋巴、扁桃等免疫器官功能下降,只有提高脾的生理功能,如同手機充電,才能得到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低下,氣血虛弱,失去氣血的濡養,其它免疫器官,就會出現營養不良,造成免疫能力下降,人體的各種疾病,開始逐漸的顯現出來,所以,補脾是當務之急。 醫理清晰了,每天調整脾胃的經絡,辨證施治,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幾天燒就退下來了。經過一個寒假的對癥治療,不發燒,不喘咳,睡眠正常了,脖套摘掉了。到現在三年來,包括疫情期間,身體始終如一,冬天即使玩的一身汗,不怕風、不畏冷,不感冒,因抗御能力增強了,再沒出現過發燒,是補脾恢復了她的正氣,提升免疫功能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