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標題:【一寸布·千秋血,新四軍臂章演變密碼】
![]() ![]() ![]() ![]() ![]() “媽媽, 這個'N4A’像密碼一樣!” 在葉挺紀念館展廳互動區, 孩子們正興致勃勃地“還原”新四軍臂章 仿佛打開了80多年前的烽火記憶之門。 ![]() ![]() ![]() ![]() ![]() 首枚臂章誕生于部隊整編之際,根據軍長葉挺和副軍長項英指示,美術工作者呂蒙等人設計的身背斗笠持槍沖鋒的戰士造型,“抗敵”二字力透布帛,表明新四軍開赴前線抗日的決心。 ![]() 圖注:1937年的新四軍“抗戰”臂章 ![]() ![]() ![]() ![]() 部隊轉戰大江南北時的新標識,行軍隊列圖案,英文縮寫'N4A'(New Fourth Army),具有“國際范”的部隊臂章。 ![]() 圖注:1939年“N4A”臂章 ![]() ![]() ![]() ![]() ![]() 新四軍開辟皖南、皖東、江南、蘇北等抗日根據地,隊伍進一步壯大。這一年,同時使用過兩種臂章。其中,畫家馬達設計的“抗敵”版,'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記錄著敵后抗戰的白熱化階段。 ![]() 圖注:1940年的“抗敵”臂章 (第一版) ![]() 圖注:1940年'新四軍'字樣臂章 (第二版) ![]() ![]() ![]() 皖南事變后,毛澤東親自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起草命令與談話,指出“軍長葉挺,領導抗敵,卓著勛勞”,并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同時為適應抗日形勢發展的需要,新四軍急需一個新的、統一的標志。莊五洲借鑒最初的“N4A”版本臂章,增加了兩個五角星,中間標明“1941”,象征銘記1941年并寓示新四軍的新生。 整個臂章藍白兩色,外方內圓:外方藍色代表藍天,內圓白色象征光明,寓意中華民族前途光明,抗日戰爭必將勝利。 ![]() 圖注:1941年的“N4A”臂章 ![]() ![]() ![]() ![]() ![]() 隨著戰事推進,新四軍對臂章進行了簡化設計。1941年版僅保留藍白配色的'N4A'字樣,又能在戰場上快速識別,體現了戰時實用主義精神。成為佩戴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臂章。 ![]() 圖注:1940年的“新四軍”字樣臂章 ![]() ![]() ![]() ![]() 抗戰勝利后不久,國共兩黨進行重慶談判,并簽訂了“雙十協定”。隨后,新四軍英文縮寫臂章不再使用,統一使用中文“新四軍”字樣的臂章,此臂章一直使用到1947年新四軍番號撤銷。 ![]() 圖注:1945年“新四軍”臂章 ![]() ![]() 這些褪色的布片,是當年戰士們的“身份證”,是戰場的風向標,是歷史的活化石,每一針線都縫著永不褪色的信仰,它們在戰火中誕生,于歲月里更迭,是新四軍指戰員們英勇抗戰的歷史見證,也是當下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