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寫道: 黃眉僧道:“這個棋局,便是世界上的大苦大難。棋局中自有大解脫,大歡喜。只是每一步棋,都須落子無悔。” 當司馬光的如椽巨筆劃過千年烽煙,《資治通鑒》中那些雷霆萬鈞的抉擇,恰似黃眉僧指間沉甸甸的棋子: 一子落定,山河易勢,再無回旋余地。 從光武帝孤身闖龍潭的決絕,到飛將軍橫劍謝幕的悲愴,這部史冊鐫刻的頂級人生格局,皆凝練于四字真言: 落子無悔。 01 執子如山:落子即擔千鈞重 ![]() 《資治通鑒》定格了建武元年的驚心一幕: 更始帝劉玄見劉秀威名日盛,設下鴻門宴,詔其單騎入洛陽受封。 帳下諸將面如死灰:“此去必遭烹殺!” 劉秀卻撫劍長笑:“既擇虎穴,何懼蛟龍?” 他匹馬入城,穿行于森森刀戟之間。 史載其“舉止從容,談笑如常”,更始帝疑竇盡消,竟親執其手嘆道:“真蕭王也!” 這步向死而生的險棋,終成光復漢室的第一聲驚雷。 后世讀史至此,常驚佩劉秀落子時的雷霆氣魄。 實則他入城前夜,早已密令馮異陳兵孟津,耿弇扼守邯鄲。 真正的“無悔”,從不是莽夫之勇,而是謀定后動的擔當。 正如《資治通鑒》在卷末評點: 光武之明,在于既落子,則扛萬鈞于肩,雖九死猶未悔。 02 棄子不爭:舍卒方開新天穹 ![]() 《資治通鑒》詳錄漢宣帝神爵元年的一局妙手: 羌人叛亂烽火連天,宣帝震怒下旨強攻。 老將趙充國卻連上三道《屯田奏》,抗旨直言:“今爭小利而亂全局,非社稷之福!” 滿朝嘩然中,他親赴湟中,率士卒“繕鄉亭,浚溝渠”,將染血戈壁化作萬畝良田。 一年后,羌人見漢軍“糧足兵精,守備堅固”,紛紛棄械歸降。 當捷報傳至長安,趙充國正悠然擦拭劍上霜痕。 這招“舍殺伐而取耕耘”的棄子術,為漢室贏下西陲三十年太平。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特錄趙充國奏章全文,并于文末慨嘆: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 老將軍深諳舍子之道,那些主動放下的棋子,往往在更遼闊的棋枰上重生為制勝的關鍵。 03 殘局不哀:覆盤猶可點星辰 ![]() 元狩四年,飛將軍李廣隨衛青征匈奴。 因向導逃亡迷途失期,按律當受審。 白發老將橫劍帳前,長嘯震野: “廣結發與匈奴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塞,奈何復對刀筆吏!” 寒光閃過,一代名將以自刎護住最后的尊嚴。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其立傳時痛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更著墨點題:其忠誠之氣,千秋猶烈。 李廣雖未封侯,然《資治通鑒》記載其死訊時,特意插入早年細節: 文帝曾贊其“如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司馬光以史筆為棋,將敗局點化為不朽豐碑。 真正的落子無悔,是縱使滿盤皆輸,亦要以脊梁為筆,在青史刻下孤勇者的姓名。 04 終局無憾:棋盡猶聞金石聲 ![]() 《資治通鑒》中最震撼的“無悔之局”,在唐太宗朝堂上演: 貞觀八年,皇甫德參上書直斥“修洛陽宮勞民”。 太宗勃然欲治其謗訕之罪。 魏征慨然出列:“昔賈誼謂'可痛哭者三’,今德參所言,字字皆忠!” 太宗默然良久,忽擲筆于案:“是朕之過也。” 這一聲“朕之過”,如棋子落定玉枰,終成貞觀盛世最清越的回響。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點此事:太宗之明,在能以天下為棋局。 最高明的弈者從不為顏面悔棋,他們以蒼生為經緯,以社稷為紋枰,縱使落錯一子,亦敢坦蕩復盤,在殘局中辟出新天。 寫在最后 《資治通鑒》如一部千年棋譜,司馬光以冷峻史筆印證金庸的棋道真諦: 霍光廢昌邑王時“每出入殿門,進退有常處”的定力; 謝安聞淝水捷報時“弈棋如故”的從容。 青史只銘記那些執子時洞觀全局、落子后慨然擔當的國手。 當千年烽煙散盡,棋枰上唯余一句箴言回響: 舉棋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落子時,雷霆萬鈞,氣吞山河; 局終時,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這便是《資治通鑒》饋贈后世的人生至境: 落子無悔,心自乾坤。 |
|
來自: blackhappy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