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臨沂客戶端訊 2025年的考棚街,青石板在霓虹下泛著冷光。這些被行人磨得發亮的石塊,縫里嵌著1754年的墨色——那年沂州知府李希賢捐出歲俸,在街北建了考院。 ![]() 井神樓子舊址后改造成瑯琊書房,現在成為沂州里的地標建筑。 考棚的號舍如蜂巢排列,每間號舍里可抽拉的木板,白天是考生答卷的書桌,夜晚成了棲身的床鋪。至公堂檐角的銅鈴輕響時,謄錄生正用朱砂筆在宣紙上勾勒句讀,三重火漆封緘的試卷拆封時,墨香混著松木煙火,滲進臨沂城的暮色里。 如今青石板的坑洼處,仍像極了當年考生硯臺里未磨平的硯池。據民國《臨沂縣志》載,此前沂州七屬考生需跋涉三百里赴曲阜應試,日照、莒縣的士子甚至要穿越沂河、沭河,“有時霏霏冒雨雪,北風凜冽凍且僵”。李希賢建考院后,讀書人終于能在本地揮毫,筆尖劃過試卷的沙沙聲,與青石板下的暗流一同淌過兩百年。 ![]() 書房二樓懸掛著“高中”“及第”,正在學習的年輕人延續著考棚街的“耕讀”精神。 考棚街的變遷,是臨沂城發展的縮影。解放后,狹窄的土路變成了寬敞的碎石路面,老街有了“坦途”模樣。上世紀50年代,考院舊址上建起了臨沂京劇院,后改稱臨沂劇院。中蘇融合的粗大門柱與舞臺上的水袖翻飛,構成了老臨沂最鮮活的文化圖景。當時流傳著“看戲不見張金蘭,白撂兩毛五分錢”的戲言,道盡名角登臺時萬人空巷的盛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臨沂劇院改建后兼營電影放映,膠片轉動的沙沙聲與戲劇鑼鼓聲交織,豐富了幾代人的文娛時光。然而,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2008年臨沂劇院被拆除,與附近“塘子巷”的眾多澡堂子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成為老臨沂人的記憶。 ![]() (考棚街西首)過去的考棚街,東起沂州路,西至沂蒙路,總長僅400米。 近年來,考棚街迎來華麗蛻變,從沂蒙路至沂州路的舊段向東延伸至瑯琊街,長度增長近兩倍。鋪設的青石板在霓虹閃爍中變幻光影,街道兩旁現代建筑與歷史遺跡相互映襯,昔日破舊民居蛻變為高樓林立的新東關小區,搭配青磚黛瓦的沂州里文旅街區,現代繁華與古典韻味在此交融。 時間總是無情地向前走,曾經堅固的建筑隨著時光流逝變成齏粉。現在的孩童不知道紅星浴池在他們父輩年代的意義,耄耋的老人也不知道考棚街在清朝讀書人眼里的模樣。 ![]() 現在的考棚街已是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人們只能看見當下的狀態,舊時的樣子總會消失不見,無論繁華還是破落。但永恒不變的是,人們當初賦予它的名字,它是一代代人在心底的記憶鏈接和精神圖騰。 考棚街的青石板,是臨沂城攤開的宣紙,古人用墨書寫科舉春秋,今人用腳步續寫市井煙火,而那些化不去的墨痕,終將在歲月里釀成永不褪色的城市題跋。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鵬 李天祥 “金鷹家電印象沂蒙:時光履痕與城市新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