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而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韋神,這次居然也和小迷弟一樣蹲守在前排“追星”,連追三天! ![]() 講座當天的火爆程度是超乎想象的,據一位去過現場的學生形容: “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甚至快喘不過氣。無論是十八歲的大一新生,還是耄耋之年的學界泰斗,這一刻都成了她的學生。全場屏氣息聆聽,直到講座結束,方才爆發出雷動的掌聲。” ![]() 所以說,這個女人到底有多牛呢? 前段時間,王虹用127頁論文證明了“掛谷猜想”。這個猜想我們下邊再詳細介紹,總之,很難。拿過菲爾茲獎的陶哲軒也帶領團隊挑戰過,最終鎩羽而歸。 數學大佬丘成桐也關注到了這個消息,說她已提前鎖定“菲爾茲獎”,這個獎代表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 如果順利,王虹不僅可能成為首位中國籍菲爾茲獎得主,也是全球第三位女性得主。 由此,她一下成為數學界的頂流。 ![]() 她證明的“掛谷猜想”有什么意義呢? 從專業角度來講,不光是夯實了數學大廈的根基,也對更高維的數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直接的意義是她打破了性別偏見。誰要再說女生學不了數學這類話,真要把這個生動的例子拍誰臉上。 ![]() 讓我很驚訝的是,我找到她剛考上北大時和沒有獲獎前的采訪,發現她并非是傳統意義既有天賦又超級“卷”的學霸,而竟是一個非常“淡”的人。
做事還比較拖,近幾年在大學任教,也是被學生說,“批改作業很慢”。 但是,破開困惱數學家百年的人偏偏是她。 今天就聊聊這個把數學的邊界擴寬了一點的女人,也看看她的爸媽做對了哪些。 01 應試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的王虹的求學履歷和學術背景—— 1991年出生的她,才16歲就以653分的成績考到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學習。 一年之后,發現自己的興趣是數學,毅然轉到了數學科學院。 畢業之后就去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學習,拿到了碩士學位, 后來又前往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2023年成為紐約大學副教授,才30歲出頭就混得風生水起。 …… 把王虹的學術經歷壓縮成寥寥幾段字,確實就像開掛的天才少女。 但她和大家更熟悉的韋神卻很不一樣。韋神從14歲開始就橫掃了各類數學競賽,高中時代就已經“封神”,平時的生活作風儉樸得就像“苦行僧”一樣。 而王虹這個姑娘,在證明“掛谷猜想”前,一直籍籍無名,天賦是有的,但也沒有到太顯眼的程度。 在高中,王虹甚至考過100名開外; 考大學,最先接受的是調劑,進了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轉入數院后,身邊同學高手云集,很多都是獲獎無數的天賦型選手,她的存在感也不高; 到法國讀研究生,又因為數學太難,在建筑和數學專業間反復橫跳…… 這經歷頗像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有點天賦,可不怎么聽掌門的教誨,愛偷偷懶,看到什么好玩的就去學點。但一朝開悟,直接打遍天下無敵手。 ![]() 但她厲害的地方其實也正在于此。她的學習方式跟我們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是不一樣的。 王虹從小就有個習慣,把下個學期的書先自行體悟一遍,有了自己的理解就避免了老師的“填鴨”。 課后遇到問題也不會想找老師,而是靠自己思考或者找資料。她說這么做是覺得找老師“太麻煩了”,但不管咋說,結果就是她鍛煉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數學界的泰斗丘成桐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他觀察到國內外學生有很大的區別:
也許,這就是應試教育留下來的副作用。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前的應試心態已經逐漸不適應時代了。從年初AI的崛起到labubu的出圈,都說明現在的社會更需要那些有自己的想法,把知識當作工具的人。 所以如果一定要雞娃,是把力氣花到監督娃多背一篇課文,還是設法讓娃生出學習的自主性,這件事一定是要我們提前想明白。 02 “人淡如菊”的一家人 而再細看王虹的童年經歷,她能取得現在的成就,也離不開爸媽的正面影響。 王虹出生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沙子鎮。她的爸媽都是小縣城的老師。他們對王虹的態度是開放、如常。 他們允許王虹看閑書、動畫片,也放她和小伙伴一起爬樹、捉蟲。 有次和小伙伴玩耍,王虹不小心撞到一個端著開水的服務員,燙傷了右臂。但爸媽并沒有因此禁止孩子的課外活動,王虹依然愛運動,爬山、打乒乓球的愛好保持到了現在。 看采訪中,最讓我關注的是,他們覺得女兒考上北大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出一個北大學生,那肯定非常了不得,縣里拿來當典型宣傳,爸媽舉辦一場慶功宴都不為過。 但她們家偏偏沒把這件事舉的特別高。爸媽的處理方式給了王虹一顆平常心。 既然成功不用過于興奮,那失敗自然也不用太灰心。這種心態對她取得現在的成果是很有幫助的。她的心態也很“佛”。被采訪時她很坦誠地說:
雖然“佛”,但走得遠,“中科院物理所”把王虹的解題過程比作“用蘇州刺繡的手法組裝殲-20發動機”。 這份工作沒有強大的心力肯定是完不成的。 ![]() 03 “掛谷猜想”是個啥? 最后,我們來看看這個困擾了數學界百年的“掛谷猜想”是個啥。它的來歷挺有意思的,也很適合鍛煉孩子的幾何思維。 我在查看資料的時候,甚至不由自主的還思考了一下,媽媽們有時間也可以和娃一起想想~ 1917年,日本數學家掛谷宗一想到了一個有味道的問題: 武士如廁時遭到偷襲,需要揮動短刀旋轉一周來格擋攻擊,但廁所很小,那短刀掃過的面積最小能有多少? ![]() 這個問題抽象成數學題就是,當一根無限細的針向所有可能的方向旋轉時,可以掃過的最小面積是多少? 大家想想怎么解? 顯然,最簡單的解法是畫一個圓。但數學家顯然不滿足于此,能不能在面積更小的圖形中旋轉一周呢?掛谷想到了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它是以三個頂點為圓心用圓規畫弧構成的,稱為勒洛三角形。 接著又有數學家發現,在正三角形 ![]() 到這里我還是勉強看得懂的,下邊就不行了……看不懂的可以跳過往后下看 1928年,蘇聯科學家貝西科維奇在研究另一個問題時意外解開了掛谷猜想,他構建了一個集合:一個包含了指向所有方向的單位線段,但面積為0的圖形。 這個集合叫做“貝西科維奇集”,后來數學家奧斯卡.佩龍想出了“佩龍樹”,來構造貝西科維奇集(也叫Kakeya集)。 就是下邊這個圖案↓ ![]() 線段在佩龍樹中通過下圖中的方法進行平行移動,角度越小,線段掃過的面積就越小。(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面積,需借助數學工具) ![]() 二維的掛谷猜想算是解決了,但把猜想放到三維,難度又上升了一大截。 然后就是王虹和她的伙伴一起突破了。 不僅僅在數學本身,掛谷猜想的研究成果也為現實生活帶來了科技的進步。比如它能夠優化信號的覆蓋范圍,讓傳輸更穩定更高效,減少信號的損耗和干擾。 它能讓大量的路面信息在傳遞的時候準確無誤差,以保證無人駕駛車上各位乘客的安全…… 還真有點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