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區的清晨薄霧中,有一種聲音千年未絕,它穿越古老的山巒與翠綠的梯田,在苗族婚禮的殿堂上,由長者們緩緩吟誦。這聲音,不僅僅是對新婚夫婦的深情祝福,更是苗族歷史的深遠回響,是族群智慧的凝練記憶;它既是語言藝術的巔峰詩篇,也是社會制度的活態文獻。 由貴州民族大學吳秀菊教授和其先生龍秀章等人耗費心血整理譯注的《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以其上下兩冊、百萬字的恢宏體量,莊嚴而有力地向世人宣告:苗族從未在歷史的洪流中失聲,他們一直以最獨特、最傳統的方式,記述著屬于自己的宏大敘事與文明進程。 ![]() 一、 禮辭是史書,婚約即法典:原生族群的社會歷史 苗族的婚禮,絕非僅僅停留在表象的儀式層面,它更是一整套族群倫理、社會規范與文化制度的生動上演。在每一次婚嫁禮辭的吟誦祝福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新人的結合,更是祖制家規的“再執行”與社會秩序的“再確認”。這些口頭文獻如同活態的法典,將苗族社會的運作機制清晰地呈現出來。 通過《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這部巨著,我們得以窺見一部詳盡而鮮活的“族群社會史”: 社會運作的微觀展現:書中細致入微地記載了苗族社會如何擇婿納聘,通過怎樣的禮節進行彩禮的交付與接受;如何精心分發聘禮與嫁妝,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身份和關系,合理設宴款待以彰顯秩序與情誼。這些具體的婚嫁流程并非隨意安排,而是世代相傳的社會約定,是維護族群和諧與穩定的基礎。 語言建構的禮儀契約:婚嫁禮辭本身就是在苗族社會中維系關系、建立信任的“禮儀契約”。通過吟誦與對答,雙方家庭在語言的莊重承諾中確立了姻親關系,這種口頭的契約具有與文字契約同等甚至更高的約束力,因為它融入了祖先的見證與神靈的佑護。 ![]() 親屬關系的確認與鞏固:在主賓對唱的往復問答中,苗族人民巧妙地確認各種親屬關系。每一句問候、每一段唱詞,都明確了彼此的輩分、稱謂與責任,使親屬關系在互動中得以深化。這種互動不僅是儀式,更是社會紐帶的編織和鞏固過程。 祖宗名號的保全與傳承:婚嫁禮辭中對祖宗的祭祀與稱頌,不僅僅是簡單的緬懷。它是對血脈源流的追溯,對家族榮耀的捍衛,更是通過禮辭的重復吟誦,將祖先的名號與功績鐫刻在后代的心中,確保了族群身份認同的代代相傳。 倫理知識的族群性傳承:最為重要的是,書中反復出現的各類倫理教誨、行為規范,并非孤立的訓誡,而是通過婚嫁禮辭這一特殊載體,在儀式化的重復吟誦中,完成倫理知識的族群性傳承。每一個參與者,無論老幼,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苗族傳統價值觀的熏陶。 這套書籍所揭示的內容,遠超人情風俗的簡單記錄,它更是一種“原生態的制度性文獻”。它以最直接、最鮮活的方式告訴我們:婚禮,不只是個人婚姻的開端,更是苗族文明的賡續與宏大敘事的續章。在這里,婚姻不僅僅是兩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族乃至兩個地域之間社群的聯盟與融合,承載著維系族群繁衍與社會穩定的重任。 二、 辭章即族譜,吟唱即歷史:口傳文明的音聲碑刻 與主流文明中用“筆記書寫”來記錄歷史的方式截然不同,苗族長期以來高度依賴口傳文化。而婚嫁禮辭,正是這套龐大而精密的口傳系統中的最高形式,是其文明得以傳承的精髓。它不僅形式嚴謹、結構宏大、內容豐富,更將苗族族群的歷史知識、生產記憶、語言法則、道德價值,甚至宇宙觀和生命觀,全部巧妙地封裝其中,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包羅萬象的文化寶庫。 例如,通過對本書的深入研讀,我們得以發現: 原始生活的起源神話:婚嫁禮辭中詳載了“撿火生煙、燒陶制壇、養蠶織布、釀酒祭神”等與苗族原始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起源神話。這些對遠古事件的敘述,是苗族先民對自身生存發展歷程的記憶與闡釋,它們構成了苗族早期文明的濫觴,展現了苗族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智慧與創造力。 語言演變的活化石:婚嫁禮辭中含有大量的古人名、古地名、古器物名,它們保留了苗語的古老形態和演變軌跡,是研究苗族語言學、民族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珍貴“活化石”。通過對這些古語詞的解讀,我們可以追溯苗族語言的源頭,理解其詞匯的形成與發展。 ![]() 活態家譜與精神地圖: 那些在婚嫁禮辭中重復出現的神靈名稱、祖先名字、山川地名,構成了苗族特有的“活態家譜”與“精神地圖”。它們不僅記載了家族血脈的延續,更勾勒出族群世代遷徙、繁衍生息的空間記憶。通過吟誦,這些抽象的名字被賦予了生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祖先與后代的精神紐帶。 因此,苗族婚嫁禮辭遠不止是口頭文學,它是非文字文明的偉大載體,是苗族人民“可吟誦的史書”,更是其族群歷史記憶的“音聲碑刻”。它以獨特的韻律和飽滿的內容,將苗族的歷史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確保了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漫長歲月中,族群的記憶和身份認同得以綿延不絕。 三、儀式是編碼,禮辭是密碼:詠唱傳承的極致智慧 苗族婚禮不僅是人們對現實社會關系的確認,更是苗族象征系統與文化編碼的儀式性再生產過程。在《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婚嫁禮辭并非簡單的言語堆砌,它是一套高度凝練、充滿象征意義的文化密碼,編碼了苗族的生存邏輯、信仰系統與社會等級。 物象的深層象征:禮辭中常用“田地、酒禮、谷物、火種、器具”等意象。這些并非簡單的“象征學裝飾”,它們是苗族宇宙觀、生產方式和價值觀的真實體現。 “田地”象征著土地、生產與族群的生計根基;“酒禮”代表著生活必需、親友聯系與人情往來;“谷物”寓意著豐收、財富與生命的繁衍;“火種”象征著家族的香火延續、生命的活力與祖先的指引;“器具”則代表著技藝、勞動與物質文明的積累。 這些核心意象,彼此交織,共同構建了苗族人對五行、對生產、對祖訓、對生命循環的深刻理解。 高階文化的壓縮算法:在無文字的世界中,苗族人民發展出了一套令人驚嘆的高階文化的壓縮算法。每個物象、每個重復的詞組、每一次主賓的唱和,都承載著豐富的信息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這種儀式化的重復和象征性的表達,苗族將復雜的社會結構、倫理道德、信仰體系和歷史經驗,高度濃縮并有效傳遞給后代,實現了文化信息的跨代存儲與擴散傳播。這正是非文字文明在信息傳承上的極致智慧。 這套體系不僅維系著苗族社會內部的穩定與秩序,更向外界展示了苗族文明在面對信息傳承挑戰時所展現出的獨特創造力與適應性。 四、自主性發聲:自覺性寫作,民族話語權的重建 《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這部書最值得稱道,也最具時代意義的,在于它實現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記錄”與“主體發聲”。改變了以往苗族文化“被研究”“被拍攝”“被歸類”的客體地位,而由苗族學者主導來呈現苗族文化原貌的“自主性寫作”。 從語言的自主性,即保留苗語原文并進行精確翻譯,到內容的完整性,即全面梳理婚嫁禮辭的各個環節;從歷史的復原,即通過禮辭追溯苗族的歷史記憶與起源,到話語的自建,即以苗族自身的視角闡釋其文化內涵——這套書完成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民族話語權的重建”。 這意味著:從客體到主體:苗族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凝視和闡釋的“他者”,而是以禮辭為筆,以吟唱為墨,自立史書、自述文明的“主體”。他們通過這部作品,主動構建了自身的文化敘事,向世界展現了一個自信、獨立、且擁有深厚文明根基的民族形象。 尊嚴性的發聲:這是一次超越學術范疇的文化寫作覺醒,它飽含著一個族群對自身文化遺產的珍視,對民族身份的認同,以及向世界發出尊嚴性聲音的強烈愿望。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更是民族精神的彰顯。 彌補歷史的空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許多非文字民族的文化記憶因缺乏書面記載而逐漸消散。本書的問世,正是對這種歷史空白的有力填補,它以無可辯駁的文獻價值,證明了苗族文明的完整性與延續性。 這種“自主性寫作”不僅對苗族自身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也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范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源于內部的自覺與主動。 五、從邊緣到源頭:中華文明的多元重構 這本書所蘊含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對我們傳統認知中“文明中心”的想象構成了強有力的顛覆。在許多主流文明敘事中,少數民族,尤其是像苗族這樣的山地族群,他們往往被邊緣化,甚至被誤讀為“先進文明的接受者”或“封閉野蠻的山地群體”。然而,《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以其無可辯駁的證據告訴我們,苗族擁有:完整的社會制度:苗族并非簡單的部落聚居,他們擁有自己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社會制度,包括婚姻制度、倫理規范、權力分配等,這些制度在禮辭中得以系統呈現。 極高的文學創造:婚嫁禮辭本身就展現了苗族人民極高的口頭文學創造能力,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的修辭、獨特的韻律,無不體現出高度發達的語言藝術。 系統的表達方式:苗族對自然、對技術、對倫理、對婚姻都擁有系統而深刻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并非零散的碎片,而是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文化體系。 綿延不斷的祖先記憶與民族史詩:婚嫁禮辭中對祖先的追溯,對歷史事件的吟唱,構成了苗族綿延不斷的祖先記憶與民族史詩,這些口頭史詩是苗族民族認同的基石。 因此,苗族并非“后來”的文化邊民,他們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原始的文明締造者”之一。他們的文化實踐和智慧結晶,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與外延,使得我們對自身文明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本書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并拓寬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認識到其源頭的多樣性與發展的多元性。 ![]() 結語:讓禮辭繼續吟唱,歷史才不再沉默 《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是一部獻給苗族族群的禮贊,也是一部向世界坦誠的文明自白。它以其獨特的魅力,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歷史,不只存在于鉛字記載的浩瀚卷帙中,更在口耳相傳的世代吟唱里;真正的史詩,不只局限于朝代的更迭與帝王的興衰,更在于每一個族群對生命與命運的深刻叩問;真正的文明,不只體現在帝國的法度與宏偉的建筑,更在于山林之間、田埂之上,人民對生活智慧的凝練與傳承。 在苗族婚禮最后那一場主賓對吟中,當古老的苗音再次回蕩山谷,苗族人民不僅記住了他們自己,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我們是誰”——我們是這片土地上多元文明的共同創造者與繼承者。 《武陵山區苗族婚嫁禮辭》的出版,是苗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它讓苗族的聲音得以被傾聽,讓苗族文化得以被世界認識、理解和尊重。 讓吟唱繼續吧,因為只有吟唱不絕,歷史才不再沉默,苗族文化的璀璨光芒才能永遠照亮世界。 (作者系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主任) ![]() ◆END◆ 如果你也有身邊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