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駱大夫
2025年06月19日 20:35 廣東

——膽熱脾寒、寒熱錯雜的"萬能鑰匙"一、方劑溯源出自《傷寒論》第147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組成:柴胡12g、桂枝10g、黃芩10g、干姜10g、煅牡蠣20g、天花粉15g、甘草6g(現代常用劑量)。
二、核心病機:膽熱脾寒,六經失調膽熱:口苦、心煩、頭汗出、胸脅脹滿。 脾寒:腹冷便溏、下肢畏寒、渴喜熱飲。 關鍵:上熱下寒,虛實夾雜,病在少陽與太陰。
經典主證: 口干口苦(膽熱上炎)。 下腹或下肢畏寒喜暖(脾陽虛衰)。 次要證:頭汗、小便不利、便溏、失眠等。
抓主證口訣:"但見口干苦,腹冷便可用,不必悉具!"
三、適用病癥頑固發熱:長期低熱、更年期潮熱。 頭面疾病:痤瘡、口腔潰瘍、鼻竇炎、中耳炎。 消化系統:慢性胃炎(寒熱錯雜型)、肝炎腹脹。 婦科炎癥:痛經、盆腔炎、外陰白斑。 免疫疾病: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合桂枝芍藥知母湯)。
四、體質辨識典型體質特征: 體型偏瘦或中等,面色青黃或暗沉。 上熱:口苦、失眠、頭面烘熱; 下寒:胃冷、腹瀉、手腳冰涼。 舌脈:舌淡胖(苔或黃)、左脈弦細,右脈滑實。
體質口訣:"上火下寒,肝郁脾虛。"
五、加減合方技巧熱重:加梔子、連翹。 寒重:減黃芩,加附子(6-10g)、白術。 合方應用: 慢性痤瘡:合當歸芍藥散(調血水)。 類風濕:合桂枝芍藥知母湯。 痞滿便溏:合枳術湯。
推薦基礎方: 柴胡12g、黃芩10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牡蠣20g、附子6g、甘草6g。
六、臨床驗案頑固口腔潰瘍:患者口苦、便溏,用本方5劑潰瘍愈,便秘亦改善。 銀屑病:夏季暴發皮疹,合當歸芍藥散,2月皮損消退。 更年期綜合征:潮熱、心煩、下肢冷,加附子10g,癥狀緩解。
七、名家心法劉渡舟:"抓主證如擒王,不必面面俱到。" 胡希恕:常與當歸芍藥散合方,調氣血水。 黃煌:"此方讓身體該升的升,該降的降,如天地交泰。"
八、注意事項結語:柴胡桂枝干姜湯猶如身體的"調節樞紐",善治寒熱錯雜、六經失調之癥,臨床活用,效如桴鼓! 導讀: 柴胡桂枝湯,作為仲景調和少陽、太陽的代表方之一,是筆者臨床運用極廣且效果顯著的高效方。其由“小柴胡湯”合“桂枝湯”組成,集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疏通三焦樞機之功于一身。本文將從方解、核心應用(感冒、發熱、雜病、新冠防治)、經典條文剖析等角度,分享其臨證心得。 正文: 一、 方義精要:調補樞機,燮理營衛 組方本源: 小柴胡湯(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氣) + 桂枝湯(外證解肌和營衛,內證化氣調陰陽)。 核心功效: 調和樞機,燮理營衛,扶正祛邪。小柴胡湯長于疏通少陽,和解表里;桂枝湯擅調和營衛,內調陰陽氣血。二方相合,其妙處在于“調中寓補,補中有調”,尤其側重調補中焦脾胃及少陽經氣。 與純補方之別: 其補虛不同于炙甘草湯的陰陽雙補或八珍湯的氣血雙補,而是以調暢氣機、恢復臟腑自和能力為核心途徑達到扶正目的。
二、 核心臨床應用舉隅 1. 調治反復感冒、體虛易感 2. 辨治各類發熱 3. 拓展治療內外雜病 4. 新冠防治之臨證體會 預防與早期應用: 重視其“扶正固表、和解樞機”之功,可作為體質調理和預防方劑,增強正氣以御外邪。 感染期應用: 對奧密克戎感染初期的發熱、身痛等太陽少陽證候有效。 感染中后期調理: 對感染后遷延難愈的咳嗽、體虛乏力、營衛失調之多汗等亦有調理作用。 建議參考方(常規體質): 柴胡10g,黃芩10g,姜半夏10g,黨參10g,生姜3片,大棗(切)10g,炙甘草6g,桂枝6g,白芍6g。重要提示: 臨床應用需辨證,孕婦、小兒及基礎病者尤應遵醫囑。
三、 回歸經典:仲景之訓啟示多 《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示: 結語:柴胡桂枝湯的臨床廣度,根植于其調和營衛、疏利少陽樞機的核心功效。它不僅是治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良方,更是通過調復臟腑氣機平衡,治療眾多內傷雜病的“萬能鑰匙”。精準把握其“調中寓補,通達表里”的方義,深入理解仲景原文精髓,臨證方能圓機活法,效如桴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