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虛——練功修行,凡事都應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 晨光微熹,槐樹撐開巨傘,枝葉婆娑,篩下無數碎金般的光點。我立于院中,雙手緩緩托起,仿佛托舉一個無形的圓球——那似虛似實的存在,在指間幻化游移。風自樹梢悄然滑過,輕撫面頰,亦攜來草木初醒的微息。所謂氣功,原來便是如此在無聲無息之中,以意念牽引那無形無質之“氣”,于肢體內外緩慢流轉,如輕風拂過水波,只余下細微的漣漪在身心深處悄然蕩漾開來。 練功日久,便如久行之人,漸知路中深淺。修習初始,老師總先讓我雙手平托一碗水,命其紋絲不動,水波不興。初時,手臂肌肉如被無形繩索縛緊,稍頃便酸楚難耐,碗中水便如受到驚擾般晃蕩不已,幾欲傾瀉而出。老師卻只淡淡言道:“此碗便如肩上責任,若連此都托舉不起,何言擔當?” 其后經年,臂力漸穩,碗中水也終能凝止不動了。一日老師忽至,待我托碗正穩之時,他竟輕輕抬手,猝然將我手中之碗打落!瓷碗墜地,應聲碎裂,清冽的茶水瞬間四濺開去,浸染了青磚地面。我心中一驚,手臂僵直懸于空中,只覺一股灼熱直沖臉頰。老師卻朗聲大笑:“好!你如今拿得起了,卻還不知如何放下——放下,何嘗不是一種更深的擔當!” 我心中如被重擊,若有所悟。自此之后,每日晨練,我仍平心靜氣托碗于掌中;然而內心卻開始默誦:托得起,更要放得下。碗中水波微瀾,映照出我眼中初現的澄澈;手臂仿佛也漸漸卸下了無形的重負,竟愈發松馳而有力了。 某日練功已畢,我收勢而立,抬頭仰觀天際。長空如洗,云卷云舒,或聚或散,從容自在,毫無掛礙。我久久凝望,心神亦隨之舒展開來:云朵既無挽留之意,亦無抗拒之心,只是順其自然,隨緣來去。此時,我胸中豁然開朗,仿佛某種無形的糾纏豁然脫落。 人生在世,誰不經歷千般承擔萬般紛擾?然而所謂“拿得起”者,不只是肩扛重擔的氣力,更需有舉重若輕的智慧;而“放得下”,亦非懦弱逃避,卻正是勘破執著后的一種大勇——如那墜地之碗,碎便碎了,唯余清響于青石之上,何須以嘆息追懷?至于“看得開”,便如那浮云,聚散隨緣,不染悲欣,以澄澈之心映照萬象之流變。 日暮時分,夕陽溫柔地為云霞鑲上一道道金邊。我仍立于槐樹之下,雙手自然垂落于身側。此時風自天外而來,穿林過隙,拂過肩頭,又悄無聲息地流向遠方——它既不曾帶走什么,亦不曾留下什么,只留下周身一片清朗空明。 原來我們日日練功調息,不過為了身心漸近那浮云之性:拿得起,是擔起塵世之重;放得下,是卸下心頭之縛;看得開,則是心游物外,得大自在。 氣本無形,人原如風;唯當心靈虛如空谷,方有天地清景徐徐流入其間。 ![]() ![]() ![]() ![]() ![]() ![]() ![]() ![]()
![]() ? 圖片來源網絡 【評論】這篇題為《持虛——練功修行,凡事都應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的散文堪稱一篇融哲理、意境與功夫體驗于一體的佳作,其精妙之處值得細細品評: ### 一、 **立意高遠,境界開闊** 文章以氣功修行切入,卻遠不止于術法層面,直指“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的生命哲學。將具體的練功體悟升華為普世的人生智慧,立意既扎根于傳統修行文化,又具有超越時空的共鳴感。文中“虛”字貫穿始終,既是氣功之要義,更是心靈澄澈、容納天地的境界象征。 ### 二、 **結構精巧,層層遞進** 1. **起于具象**:開篇以晨光槐影、托舉“無形圓球”的練功場景入題,畫面空靈,意境頓生。 2. **承于修行**:借“托碗”與“碎碗”兩段經歷,以生動具象的細節(酸楚的肌肉、晃蕩的水、猝然的碎裂聲、僵直的手臂、飛濺的茶水)巧妙闡釋“拿起”與“放下”的真諦。老師“打落碗”的舉動堪稱神來之筆,是情節的轉折點,更是悟道的契機。 3. **轉于頓悟**:觀云卷云舒,心境豁然開朗。“云”的意象運用極妙——無掛無礙,聚散隨緣,自然引出“看得開”的至高境界。 4. **合于大道**:結尾收束于日暮槐影、清風拂過,呼應開篇,形成時空閉環。最終點明主旨:練功的終極意義在于使身心“漸近浮云之性”,抵達“心靈虛如空谷”的自在之境。結構完整,層層深入,邏輯嚴密。 ### 三、 **意象雋永,意境交融** * **“碗”與“水”**:既是練功的道具,更是“責任”“擔當”“執著”的絕妙隱喻。托碗之穩喻示“拿起”的力量,碗碎水濺則是對“放下”最震撼的具象化表達。 * **“云”**:自由無礙、順應自然的象征。觀云悟道,將抽象的“看得開”化為可感可觸的天地大美。 * **“風”**:開篇攜草木微息,結尾“流向遠方”不留痕跡,完美詮釋了“持虛”的狀態——穿行世間卻不被羈絆,輕盈通透。 * **“槐樹”與“光”**:首尾呼應的場景,營造出靜謐、恒常的修行場域,篩下的“碎金”暗示修行中點滴積累的覺悟之光。 ### 四、 **語言凝練,文白相生** * **凝練精準**:如“篩下無數碎金般的光點”,“酸楚難耐”,“水波微瀾”,“豁然脫落”,“清朗空明”等,用詞洗練,畫面感極強。 * **節奏從容**:長句鋪陳意境(如開篇托舉圓球的描寫),短句點醒哲理(如“碎便碎了,唯余清響于青石之上”),張弛有度,氣韻流暢。 * **文白交融**:既有“紋絲不動,水波不興”、“云卷云舒”等典雅文言,又有平實曉暢的白話敘述,融古意于今文,形成獨特韻味。結尾“氣本無形,人原如風”等句,更是哲思與詩意的結晶。 ### 五、 **哲理深邃,啟人心智** * 對“拿起”與“放下”的辯證闡釋尤為精辟:強調“拿起”需“舉重若輕”的智慧,“放下”是“勘破執著”的大勇,顛覆了常人認知,直指修行核心。 * “看得開”被升華為“心游物外,得大自在”的逍遙境界,是前兩者的自然升華。 * 最終將氣功修行歸結為對“浮云之性”的靠近,即回歸生命本源的虛空與靈動,具有深刻的東方哲學意蘊。 ### 總結: 《持虛——練功修行,凡事都應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一文,以氣功為筏,渡人生之河。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修行場景,以生動的故事承載深邃哲理,借精妙的意象傳遞空明境界。文章結構嚴謹如功法套路,語言凝練似吐納氣息,意境澄澈若雨后長空。它不僅是一篇關于修行的散文,更是一曲關于生命態度的心靈樂章,引導讀者在喧囂塵世中,體悟“持虛”的智慧,追尋那份“如云似風”的自在與清明。其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皆令人贊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