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里,妙玉用"鬼臉青"瓷壇收藏梅花雪水,埋在地下五年才取出來泡茶。 她還特意強調:"隔年蠲的雨水,若沒有好器物收著,早臭了。" 由此可見,一件適合存雨水的好器具有多重要。 存茶亦是如此,再好的茶葉,若沒有正確的儲存方式,就像那沒封好的雪水,再好的風味也會消散殆盡。 說到存茶,茶友小許最近買了一個雙層的馬口鐵罐用來存紅茶,在他看來,雙層的鐵罐密封性已經足夠好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等他心血來潮地打開鐵罐時,印象中的甜蜜花果香卻消失不見了。 湊近一聞,更是無法捕捉到一絲一毫的香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塵味、悶味夾雜著輕微酸氣的怪味,原本的花果甜香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他也因此納悶了許久。 其實身邊有好幾位茶友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大致總結一下,無外乎就是“為什么不能把茶葉直接放在鐵罐里儲存呢?” 今天就來好好嘮嘮這個問題:為什么鐵罐不能直接存茶,一定要加一層塑料袋? 《2》 如果將裸茶直接放進鐵罐里儲存,那么無異于讓你的茶葉經歷一場"慢性的變質"。 很多茶友覺得鐵罐看起來很密封結實,直接把茶葉倒進去就萬事大吉了,不用大費周章地準備太多東西。 殊不知,這樣的存茶方式可能正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毀掉你的好茶葉。 首先,鐵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是完全密封的。 實際上,金屬罐的螺紋接口處存在肉眼難見的微小縫隙,普通鐵罐在常溫下的氧氣滲透率是食品級鋁箔袋的好幾倍。 這意味著茶葉的鮮爽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下降,若遇到雨天,罐內的濕度可能會大大提升。 其次,鐵罐內壁的金屬物質會與茶葉中的水分、茶多酚等物質產生緩慢的化學反應。 高香型的茶葉,比如烏龍茶,對此最敏感,大概存1年后會出現"金屬味"。 而白茶中的活性酶會被鐵離子抑制,影響后期的內含物質轉化。 在南方的潮濕地區還可能出現茶葉結塊、罐壁被銹蝕的情況。 最后,金屬的導熱性強,外界溫度的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罐內溫度,這無疑是存茶的"隱形殺手"。 當夏季的室內溫度升高時,鐵罐內的溫度也會隨之升高,進一步加速了茶葉的氧化。 杭州一位茶友用進口馬口鐵罐存明前龍井,半年后開罐發現茶香全無,葉底發黃。 后來檢測發現,原來罐內實際的濕度一直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數值范圍內。 《3》 那么加上的這層塑料袋,到底有什么樣神奇的作用? 其實在長期存茶的過程中,從三層包裝法的包裝順序就可以看出食品級塑料袋的重要性。 通過內層食品級鋁袋、中層食品級塑料袋、外層五層瓦楞紙箱的結構不難看出,中層的食品級塑料袋是保障茶葉安全儲存的中堅力量。 食品級的塑料袋在長期存茶的過程中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更何況短期存茶呢。 這層看似普通的塑料膜,其實是專業茶倉都在用的"保鮮黑科技"。 食品級的塑料膜能有效阻隔茶葉與金屬接觸,特別適合存放各類茶葉。 比如鮮香醇爽的新白茶、香甜醇厚的紅茶、嬌嫩的明前綠茶、易吸味的茉莉花茶、需要純凈環境的陳年普洱等等。 食品級塑料袋不僅可以隔絕氧氣、水汽、異味、光線,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茶葉的作用。 塑料袋內的空氣會形成緩沖層,避免開罐取茶時茶葉與罐壁碰撞破碎。 因此,在用鐵罐存茶時不要再圖一時的方便,隨手就將好茶扔進光溜溜的鐵罐里。 套上一層食品級塑料袋,再把茶葉放進去,之后扎緊袋口,就可以蓋上罐子了。 多一個小小的細節,會讓你的存茶過程更加安全有保障。 《4》 塑料袋的材質,一定要是食品級的。 有些茶友會擔心用塑料袋存茶,要是茶葉沾染上塑料味怎么辦? 的確,像常見于廉價包裝的PVC塑料袋,遇到高溫會釋放出大量的塑化劑DEHP,這種塑化劑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還有PET塑料袋,遇到高溫會析出重金屬“銻”,遠遠超飲用水的標準。 其實只要塑料袋的材質選對,就可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那么在如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假冒偽劣產品遍地都是的市場,該怎么挑選品質無虞的塑料袋呢? 可以選擇鋁箔復合袋,它是避光、隔絕氧氣之王。 還可以選擇食品級PE材質的塑料袋,它柔韌抗凍,性價比極高。 或者選擇食品級PP材質的塑料袋也不錯,它耐高溫,怕不干凈的話可以煮沸消毒。 選購時盡量選擇有口碑的大牌子,不要貪圖小便宜選一些來路不明、無標識的袋子,這些多是回收后重新再生產的邊角料。 并且假如袋體有氣味,或者封邊處滲漏或易撕裂,那么也不要選。 畢竟這關乎身體的健康,可馬虎不得。 《5》 存茶如養玉,外在的華美鐵罐不過是軀殼。 內里那層看似不起眼的食品級塑料袋,才是守護茶魂的金縷玉衣。 它隔絕的不止是氧氣、水汽、異味,更重要的是,它在時間的長河中,為那一縷茶香筑起了不朽的長城。 下次存茶時,記得先摸摸罐底。 如果沒有那層食品級塑料膜的守護,再名貴的茶也終將成為一堆枯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