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2019 ~ 2020 中顯示: 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高達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4%,小學大約是10%,初中30%,高中40%。 有些老師可能會說我們班沒有抑郁的孩子,其實很有可能是你沒發現。 按照初中階段 30% 左右的抑郁檢出率來說,一個班 50 個孩子可能有 15 個孩子抑郁。 聽起來很嚇人,但是也不要慌。 73% 的自-殺信號通過日常觀察是可以識別的。我們教師就是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守門人。 ![]() 學生的心理求救信號,你讀懂了嗎? 怎么識別學生的求救信號。有四個維度。 一是言語信號。 留意下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些話,如果出現下面這些話,很可能他遭遇心理危機了。 ——消極態度語言 1.活著真沒意思啊,死了算了。 2.沒有我爸媽會更幸福,因為我爸媽才這么累。 3.我活著就是拖累所有人。 4.要是完不成就徹底完了。 ——測試他人語言 5.如果我死了,你會怎么樣? ——暗含告別的話 6.你們以后要開心。 ——探討自-殺方式、自-殺工具 7.安-眠-藥吃多少片會昏迷? 注意,如果學生的言語具體到自-殺-工-具,那他可能考慮過死這件事了。 ——開玩笑的話 8.我從樓上跳下去就不用寫作業了。 看似是在開玩笑,但很可能是在用玩笑包裝他的痛苦。 我們有時候總覺得學生就是說一說開玩笑的,但有時候每一句玩笑話都可能是真的。 老師們一定要記住,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遇到學生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一定要及時干預。 比如說他說我活著就是拖累所有人,你可以跟他說:“這不是你的錯”來消逐他的自責情緒。你還可以問他“這句話在你心里出現多久了?”以此來判斷他的這種情緒持續了多久,好做出后續應對策略。還要和他說“無論發生什么事兒,老師都會陪你一起面對”,跟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安全的鏈接。 第二是情緒訊號。 如果學生出現下面這些情緒信號,很可能抑郁了。 1.持續兩周以上情緒低落,失去笑容。 2.對平時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比如以前愛吃,現在不愛。以前愛打游戲,現在不打。 3.上課的時候僵坐著不動發呆,長時間趴桌子。 4.因小事突然尖叫,摔物品。 三是行為信號。 下面這些行為信號都暗含學生心理出現問題了。 1.危險行為:自-殘、割-腕、反復撞擊頭部、敲打身體、故意闖紅燈、攀爬高處。 2.離別行為:突然整理私人物品,把珍愛的物品送人。 3.研究自-殺行為:頻繁瀏覽相關網站,探索自-殺方式、具體工具。 4.反常行為:平時愛打扮,愛照鏡子,突然不修邊幅了。平常會上課,突然頻繁缺勤,一周三次以上。 四是生理信號。 1.失眠、早醒 2.暴飲暴食,連續數日不進食。 3.出現軀體上的疼痛:胃痛、肚子疼、頭痛等等。有一些小孩一到考試的時候肚子疼、頭暈,但一去醫院檢查沒有異常,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覺得他其實是不想考試,他就是矯情。但事實上他可能真的心理很痛苦,才會出現生理信號。 切記,如果發現學生出現上述信號,一定要對其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危機事件時有發生,若處理不當,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掌握科學的危機干預流程非常有必要。 下面這個心理危機干預流程六步法,建議每位老師收藏備用。 第一步:確定問題,建立信任關系 危機干預的首要環節是辨識學生的心理困難。 此時,老師要采用共情式傾聽,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用關心溫和的語氣提問,如“最近睡得還好嗎?”、“你愿意講講這段時間發生了什么嗎?”或簡單表示關心:“你好像不太開心,我很關心你。” 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尊重,愿意敞開心扉談心談事。 第二步:評估風險等級,及時保障安全 一旦發現學生心理不太健康,老師要及時評估其危險等級,啟動三級預警,并采取對應措施。 ![]() 第三步:情感支持 處于危機的學生最需要溫暖的陪伴。可安排學生信任的同齡人陪伴,一起散步、聊天,有助于學生表達和疏解情緒。 要避免空洞、否定性的話語,如“別想太多”“你一定會好起來的”,而要表達理解和接納:“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你的感受我能體會到。”這樣的認同能讓學生安全地表達負面情緒。 第四步:制定應對策略 針對學生的具體困境,老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應對措施。 可以協助聯系專業心理機構或醫療部門,必要時轉介就醫。 鼓勵學生嘗試放松訓練法、寫情緒日記,將煩惱訴諸文字; 如果學生與爸爸媽媽的沖突比較多,可溝通將其暫時安置在親友家中。 第五步:制定個性化支持計劃 對于中重度風險的學生,應建立“一生一案”,制定詳細的就醫、休學和復課計劃。 例如,何時進行醫療評估、恢復學業的分階段目標、回歸校園的注意事項等,都要有具體方案。 老師、家長、醫務人員三方要保持定期溝通,確保全過程無縫銜接。 第六步:持續跟蹤與承諾 當學生返回校園后,需密切觀察其心理狀態,定期使用心理量表評估康復情況。 與學生共同簽訂不自我傷害承諾書,并適時開展復查,確保其心理健康指標穩定。 后續要持續給予關注,發現異常及時干預,真正實現“危機—干預—恢復”閉環管理。 此外,危機干預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溝通方式,這也是很多老師的難題。下面介紹四個重要的溝通原則: 1. 傾聽原則 與學生對話時,要全神貫注地傾聽,避免隨意打斷。 尊重孩子表達的節奏,即使聽到激烈或極端的言語,也不當下反駁,讓學生把情緒說完,比單純勸解更能緩解心理壓力。 2. 提問的藝術——三明治溝通法 科學提問能激發學生表達,且避免羞辱和否定。推薦“三明治溝通法”: 共情層:如“你最近看上去很疲憊,是不是有什么讓你煩心的事?”表達理解。 事實層:如“我注意到你這兩周上課時常發呆、趴在桌子上。”客觀敘述,不下主觀評價,不使用“你老是……”“你為什么……”等質問性語氣。 支持層:如“無論遇到什么,我們都可以一起想辦法,你不是孤單一人。”轉達持續支持的態度。 3. 注意非語言信號 老師與學生溝通時,可略微前傾身體,溫和堅定的語調,維持舒適距離,表現關注和尊重。 當學生感受到安全感,愿意信任老師,自然會更坦誠交流。 如果言行中透露催促、質問或壓力,容易激啟動防御和抵觸心理,反而難獲得真實信息。 4. 注意家校聯動 在和家長描述孩子情況時,要避免隨便下論斷,如“孩子得了抑郁癥”。應只陳述客觀異常行為,比如“孩子最近出現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易哭等現象”。 建議家長記錄孩子夜間、周末等情緒波動的具體表現,便于后續醫療或心理評估。 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對危機干預成效至關重要。 ![]() ![]() 最后我想說,當我們成為學生心中的光,再深的黑夜也能出現通往黎明的長廊。 愿每一位老師都能在危機中看見轉機,在困境里發現力量,一起為學生保駕護航。 |
|
來自: 大奔h1wmjlcm1r > 《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