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文字談不上熱愛,畢竟沒有深層次的思考,走的也是“散打”。既沒有專一于散文,也沒有潛心于詩歌,更沒有發力于小說,反倒是更多地關注于教育隨筆。 其實,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這樣也好,沒有過多地燒腦。 開公眾號有些年了,看記錄是2020年1月16日,剛開始的名稱是“霏航文學”,足見初衷是搞文學的。起先,想過接受外來投稿。但,這樣的平臺太多,多是團隊化運作,這條路根本行不通。后來,轉為與自己的專業相通,改為“霏航教與學”。這個名字本身就有問題,定位不準確,教與學的范圍太廣。 這樣反反復復,索性改為用自己名字來命名公眾號。這是仿效名師“王開東”,但我沒有他那樣的水平,也寫不出他那樣的文字。 公眾號,說到底不過是個人的移動日記本。公開,就可以讓很多人圍觀;私密,就只有自己可見。當然,寫公眾號的多半都是公開。 最近,學姐曉燕新開了公眾號,名為“半滿人生”。讀起來,似有一種禪意。我查了一下資料:半滿的人生,是一種從容,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說起學姐曉燕,若不是來城里教書,多半是不會認識的。在縣城的寫作圈,但凡寫出幾篇文章上了報紙,便彼此有了映像。我沒來城里之前,就知道實驗中學有好幾位老師文章寫的好。其中,便有學姐。 來實驗后,與學姐打了幾回照面,讀過她寫的不少文章。短小而精悍,有汪曾祺的味道,像《拾螺時光》。 語言風格,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自帶的,每一位寫作者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是別人模仿不到的。 學姐開公眾號,發出的第一篇文章是《愛書成癡》,可以看出,編輯還不夠熟練,文末留空過大。不過,這不影響閱讀,因為文筆好。 沒幾天,她的《一個中師生的畢業記憶》反響很大。這是一篇對我們共同的母校“無為師范”的回憶性文章,勾起了很多校友以及有過共同經歷的人滿滿的回味,轉發量、閱讀量都很大。 其實,身邊有很多像學姐一樣能寫、會寫的同事。每一段話,每一篇文字,有如光照進心房。 我以為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如果老師都不喜歡讀書、寫隨筆,那么孩子們還會去做嗎?像我,如果自己不去思考數學問題,不去研究教材,不去了解最新的命題動向,怎么來引導孩子們鉆研數學。 數學題,分為“原創”和“非原創”,高中考必是“原創”,但再“原創”,也脫離不了知識點。像今年中考的21題,素材來源于《三角形》部分的“數學活動”,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拓展,設計出一道規律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閑時無事,可去“半滿人生”,讀一讀唯美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