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觀達真理,稱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 不出意外的話,天下家庭都希望孩子有慧根,成年之后,走上康莊大道。 家人們,找到孩子慧根,并且積極推一把,孩子才更好。若是家人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慧根都會被連根拔掉。 判斷孩子是否有慧根,也很容易,看以下幾個征兆就明白了。 01 慧在手,有執行力。 孫悟空去拜師學藝。 到了菩提祖師那,他學這樣,覺得不好,那樣也不好。 菩提祖師也生氣了,就拿起棍子,打了孫悟空的腦瓜子三下。 悟空頓時明白,夜里就獨自拜見祖師,終于學到了七十二變等功夫。 要是你,被師傅打三下,估計是氣嘟嘟地離開,然后氣呼呼地睡覺。這成才的機會,就沒有了。 人的執行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多孩子缺乏的。 見過很多孩子,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沒有行動起來,就變成了好高騖遠。 也有一些孩子,動手能力很差,或者說是心不在焉地干什么,結果什么都干不好。 老師常常教導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要動,配合自己的想法,那就很容易成功。 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有想法,就立馬行動起來?也行動專注?這就是手的慧根。 02 慧在眼,有觀察力。 唐代畫家戴嵩,畫了一幅《斗牛圖》。 一個放牛娃看了,就大聲指出,這畫是錯的。牛打架,不會翹起尾,而是尾巴夾緊在兩腿之間。 畫家頓時尷尬了,把畫作撤下了。 一個放牛的孩子,通過觀察牛,得出了很多的經驗。 可惜的是,孩子沒有進一步深造,把經驗變成財富。
你的孩子,在什么地方生活呢?他觀察到了什么呢? 能夠深度觀察的孩子,經驗會越來越豐富。走進社會之后,也會洞察到發展的機遇,從而快人一步。 觀察,是用細節來成就自己。 03 慧在腳,有遠行夢。 唐朝時,嶺南的慧能,靠砍柴謀生。 回家路上,聽到有人講經書,就決定去拜師學習佛法。 他走了萬里路,到湖北黃梅,拜見弘忍禪師。 經過多年學習,他又回到嶺南,傳授佛法,終于成為了一代大師。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這樣的道理,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是可行的。 那些只愿意在父母的可視范圍生活的孩子,走不遠,也不會有什么出息。 敢于仗劍走天涯的孩子,用腳步丈量天地。吃過苦,但也會在不同的地方扎根,成就自己。 人生應該像一粒種子,脫離了父母的懷抱,飛出去,落地生根。 04 慧在心,堅持善的本性。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很多的念頭。一些錯誤的執念,會讓人陷入思維的魔咒。 堅持善意的人,就不擔心思維錯誤了。就算思維有偏差,也不會有大的災禍。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看一個孩子,能夠常常幫助他人,比方說,主動讓座,給老人提東西等,都會讓社會溫暖;一個孩子,幫助父母干活,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就會改變自己,從而積極讀書,給父母分擔。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心思在什么地方,人就會變成什么樣子。 05 慧在朋友,近朱者赤。 孩子結交朋友,對自身的影響是很大的。 一個孩子做奇葩的事情,覺得丟人;但是一群孩子都這樣干,就理所當然了。 和喜歡偷盜的孩子在一起,你的孩子也會多手多腳,成為幫兇。 和喜歡讀書的孩子一起,那你的孩子也會讀書,就算成績不太好,也不會學壞。 和喜歡航模的孩子一起,你的孩子也會有動手能力,有一個航海,航天的夢。 真的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他模仿身邊的朋友,一學就會。 從你的孩子的朋友身上,反觀你的孩子,就知道很多的信息,從而就便于你進行引導。 06 慧在父母,一代托舉一代。 孩子的慧根再好,若父母不支持,總是反對,那也沒有用。 王安石寫的“傷仲永”一文,就說明了天生聰明的孩子,不再去學習,被父母當成搖錢樹,也會毀掉。 父母們,看孩子在哪一方面有慧根,那就一定要鼓勵,而不是改變,更不是打擊。 孩子繪畫,有天賦,那給孩子繪畫的機會,去看大城市的展覽,古代的壁畫等。 孩子踢球,就給他找一個球隊,融入一個球的世界。 孩子喜歡花草,那就讓他玩泥巴,成為花卉的主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選擇的賽道,也和父母想的不一樣,但也是前程似錦的。 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多賺錢,提供學習的費用;學一學孟母三遷,改變成長環境;給孩子鼓勵的眼神......孩子的慧根,就會被父母培育長大。 07 古人云:“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孩子的慧根,不是單純地積累,厚積薄發。而是找到成事的苗頭,順勢而為。 周圍的人都在拼命積累的時候,你的孩子已經把長處亮出來,嶄露頭角,那也有了神童的一面。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道若隱若現的光,可惜沒有進一步放大。 鼓勵孩子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成長,事半功倍。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