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巴菲特已經把他的內心世界坦露出來,我認為這篇內心獨白是股神用心良苦,又匠心獨造的上乘之作,用兩個例子就把投資的核心秘密都說盡了。寫完后還怕大部分人不理解,他又以”一本書和兩個結婚證”為例,將投資的精髓躍然紙上,點題之精妙仿佛又像在開玩笑,直擊本質又不失幽默。 但從結果看,真踐行者九牛一毛,由此可知,理解的人實在太少了。 我覺得不在市場里摸爬滾打個10年以上,是很難理解巴菲特這篇文章到底在說什么。當公司披上股票的外衣后,有太多的花樣去迷惑人,就像整過容的女人,大部分人都無法得知其真面目。 然而就像人無法通過化妝改變基因一樣,公司再怎么打扮,也難以改變“投入產出”。絕大部分生意就是需要高投入才能維持下去,而有少部分生意低投入就可以過的很好,但是現實也并不完全如此,請看下面兩家公司的10年期財務狀況(以下均是真實數據): A公司10年內產生的現金流凈額是914.83億,資本開支是873.32億,對于這家公司而言,賺的錢里要拿出來96%來給公司做資本開支用,只剩下大約4%的現金備用。從利潤表看,公司這10年總計賺了516.27億。10年累計分紅302億。 B公司10年內產生的現金流凈額是3196.73億,資本開支是247億,對于這家公司而言,賺的錢里只需要拿出來約8%來給公司做資本開支用,剩下大約92%的現金備用。從利潤表看,公司這10年總計賺了1934.97億。10年累計分紅1125億。 A公司和B公司有很大區別,A公司是一家無法產生現金的公司,B公司正好相反,能產生大量現金。但實際上,A公司和B公司是同一家公司:長江電力。 A公司是2003年到2012年的長江電力,10年回報率86%(股息+股價增長);B公司是2013年到2022年的長江電力,10年回報率是520%(股息加股價增長)。對于少部分公司而言,它都可以被分為A公司和B公司;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它們很可能沒有機會變成B公司。 在A公司上面想有投資回報是很難的,需要很多運氣方面的配合;在B公司上獲得高回報是相對容易的事,需要的是投資人能力圈的構建。 從投資角度看,投資于長江電力這種公司也不太容易,難點在于判斷從A變化成B的拐點和成為B公司的時間長度。 那有沒有捷徑呢? 巴菲特說:“在投資方面我們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為我們全神貫注于尋找我們可以輕松跨越的1英尺欄桿,而避開那些我們沒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欄桿。” 這句話什么意思? 從伯克希爾的長期持倉結果看,就是找那些一直是“低投入高產出”的公司,歲歲年年,朝朝暮暮都如此。它如此永恒的產生現金還有什么需要操心的呢?還需要啥新的能力圈建設呢?只需要知道“它本是這樣”就夠了。 如果離開這個圈一步,就需要投資人練得一身“才華”,需要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才能應對種種變局。 我想如果投資有“智商標簽”的話,即便是牛頓也無法在低產出公司上獲利(想必大家也了解牛頓投資的故事),“高投入高產出”就需要博士的智力了,“中投入高產出”將考驗大學本科的水平,而“低投入高產出”初中畢業就可以勝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