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醫工交叉協作組.結直腸息肉門診管理專家共識(2025,成都)[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25, 42(5): 337-34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311-00105.Medical?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Group, Gastroenterology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Expert consensus on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2025, Chengdu)[J]. Chin J Dig Endosc,2025, 42(5): 337-347.DOI:10.3760/cma.j.cn321463-20250311-00105.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醫工交叉協作組
通信作者:胡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 消化內鏡醫工研究室
Email:hubingnj@163.com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也是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因素。結直腸癌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特別是在新興經濟體和年輕患者中。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預測,到2040年,結直腸癌新發病例將達到320萬,死亡人數將增至160萬,這一趨勢凸顯了預防結直腸癌及對結直腸癌早診早治的緊迫性。我國2022年惡性腫瘤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的年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為51.71萬和24萬,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居第2和第4位。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癌前病變,85%~90%的散發性結直腸癌是從腺瘤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要10~15年時間。因此,通過腸鏡篩查發現并切除結直腸息肉,阻斷“腺瘤—腺癌”的發展進程,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關鍵環節。結直腸癌篩查研究顯示,45~50歲人群的腺瘤檢出率為23%~30%,隨著年齡增加腺瘤檢出率也隨之增加。面對如此眾多、數量巨大的息肉,我們應該選擇更安全、更高效、更經濟的處理模式。目前,息肉處理模式分為住院治療、日間治療以及門診治療。門診治療具有避免患者短時間內二次腸道準備、節約患者時間與費用、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效率、減少醫療糾紛等優勢,而且符合國家醫保政策及醫改目標。
幾乎所有患者發現息肉后即刻處理的愿望強烈。隨著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冷圈套器息肉切除術(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及門診治療結直腸息肉的安全性,我國近年來開展息肉門診治療的醫院越來越多,積累了較多經驗,但在適應證選擇、術前檢查、操作規范及術后管理等方面仍缺乏統一規范。因此,制定結直腸息肉門診管理專家共識勢在必行。本共識旨在幫助臨床醫師在門診患者行結腸鏡檢查時做出合理決策,但不是強制標準,也不可能包含或解決門診結直腸息肉切除相關的全部臨床問題。因此,臨床醫師在面對具體患者時,應充分了解目前能夠獲取的最佳臨床證據,結合患者病情和治療意愿,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和可獲得的醫療資源,制定臨床決策。
本共識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醫工交叉協作組發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胡兵教授牽頭,組織全國消化領域知名專家共同制定。共識起草小組在專家委員會指導下,基于“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癌”“腺瘤”“增生性息肉”“息肉切除術”“冷圈套器息肉切除術”“冷活檢鉗息肉切除術”“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內鏡黏膜切除術”“氬離子凝固術”“colorectal polyps”“colorectal cancer”“adenoma”“hyperplastic polyps”“colorectal polypectomy”“cold snare polypectomy”“cold forceps polypectomy”“hot snare polypectomy”“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rgon plasma coagulation”等關鍵詞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進行系統檢索,證據檢索截止日期為2024年12月29日。
本共識在制定過程中,基于研究人群、干預措施、對照和結果/結局(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PICO)原則提出陳述意見,參考推薦意見分級的評估、制定與評價(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對證據質量(表1)和推薦強度(表2)進行分級,采用改良Delphi方法(表3)由專家投票表決達成共識。投票意見分為“完全同意”“同意,有較小保留意見”“同意,有較大保留意見”“不同意”4個選項,投票表決意見中“完全同意”與“同意,有較小保留意見”相加大于80%時,認定為達成共識。最終,本共識達成80%以上共識水平的推薦意見共4大類17項(表4)。
表1 證據質量的推薦分級評估、制定和評價
證據質量 | 等級 | 定義 |
高等質量 | A | 對估計的效應值接近真實效應值,確信度高,進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變其可信度 |
中等質量 | B | 對估計的效應值確信度中等,有可能接近真實效應值,進一步研究有可能改變其可信度 |
低等質量 | C | 對估計的效應值確信度有限,與真實效應值可能大不相同,進一步研究極有可能改變其可信度 |
很低等質量 | D | 對估計的效應值幾乎沒有信心,與真實效應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對其任何估計都很不確定 |
表2 推薦強度分級
推薦強度 | 等級 | 定義 |
強 | 1 | 明確顯示干預措施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于大多數患者 |
弱 | 2 | 利弊不確定,或無論質量高低證據均顯示利弊適當,適用于很多患者,但根據患者價值觀與偏好性會有差異 |
表3 改良Delphi方法的共識投票意見選項
投票選項 | 定義 |
1 | 完全同意 |
2 | 同意,有較小保留意見 |
3 | 同意,有較大保留意見 |
4 | 不同意 |
表4 達成共識的陳述條款
推薦意見 | 證據等級 | 推薦強度 | 共識水平(%) |
【陳述1】對于長徑<10 mm的非癌性非帶蒂息肉,推薦門診CSP處理。長徑≤3 mm且CSP切除困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冷活檢鉗息肉切除術。若息肉位于直腸、乙狀結腸且長徑<5 mm,同時內鏡表現高度確信為增生性息肉,則建議隨訪觀察 | A | 1 | 96.43 |
【陳述2】對于頭端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推薦門診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處理,綜合評估后也可考慮CSP | B | 1 | 94.83 |
【陳述3】對于長徑10~20 mm的息肉,推薦日間治療、住院治療。綜合操作醫師經驗、息肉部位、操作難易度、患者情況等,在保障患者安全情況下,也可以考慮門診治療 | B | 1 | 96.42 |
【陳述4】腺瘤性息肉治療不推薦采用熱活檢鉗、氬離子凝固術等處理方式 | A | 2 | 85.71 |
【陳述5】建議有門診治療意愿的患者,在術前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提高腸道準備質量,加強術前宣教 | B | 1 | 98.27 |
【陳述6】推薦患者術前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合并基礎疾病患者由醫師根據病情增加相應檢查項目,行無痛腸鏡者術前進行麻醉評估 | A | 1 | 93.10 |
【陳述7】對于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的患者,建議由相關專科評估血栓風險并在術前調整用藥方案和術式選擇,術中加強止血處理 | A | 1 | 96.55 |
【陳述8】術前常規使用白光內鏡、電子染色內鏡、色素內鏡或放大內鏡詳細評估結直腸息肉長徑、形態、邊界及性質,選擇合理的切除方式 | B | 1 | 96.67 |
【陳述9】需要結合多種因素決定切除息肉數量,位置不佳或者隱秘部位的息肉建議優先切除 | A | 1 | 96.67 |
【陳述10】實施CSP時需要規范操作以確保完整切除率,并最大可能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 | A | 1 | 98.28 |
【陳述11】建議將收集到的息肉標本分別裝入標本瓶,進行病理學評估 | B | 2 | 90.32 |
【陳述12】建議術后常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是否有腹痛、腹脹、便血、發熱等情況 | A | 1 | 98.30 |
【陳述13】醫療機構應在門診結直腸息肉切除患者離院后出現遲發性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時,及時、有效地進行急診處理 | A | 1 | 91.38 |
【陳述14】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術后患者不推薦常規使用止血藥物、抗生素。對于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患者,術后恢復用藥時機應根據臨床情況個體化調整,必要時征詢專科醫師意見 | B | 1 | 100.00 |
【陳述15】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患者術后忌辛辣食物及飲酒,前3 d少渣飲食,3 d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患者短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 | C | 2 | 89.29 |
【陳述16】術后病理證實存在癌變且病理無法準確評估切緣及黏膜下浸潤深度時,應及時進行全面評估,必要時追加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等 | A | 1 | 98.18 |
【陳述17】術后隨訪建議采取風險分層,低危腺瘤(腺瘤長徑<10 mm且數量<3個)患者在治療后3年內復查結腸鏡,高危腺瘤(腺瘤長徑≥10 mm,腺瘤數量≥3個、大小不限,腺瘤合并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結腸鏡復查時間應縮短至1~2年 | B | 1 | 98.15 |
注:CSP指冷圈套器息肉切除術
對于長徑<10 mm的非癌性非帶蒂息肉,推薦門診CSP處理。長徑≤3 mm且CSP切除困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冷活檢鉗息肉切除術(cold forceps polypectomy,CFP)。若息肉位于直腸、乙狀結腸且長徑<5 mm,同時內鏡表現高度確信為增生性息肉,則建議隨訪觀察。(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6.43%)
CSP由于完整切除率較高,術中出血及術后遲發性出血風險低,近年來已被多個國內國際指南推薦用于切除長徑<10 mm的非癌性非帶蒂息肉,并獲得了許多學者的共識。有研究認為,建議使用CSP切除長徑4~9 mm結直腸息肉的百分比應≥90%。CSP的完整切除率與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hot snare polypectomy,HSP)相似(85.9%比86.5%),術后出血率更低(0.4%比1.5%),息肉切除時間更短(119.0 s比162.9 s)。已有研究表明CFP和CSP在長徑≤3 mm的非帶蒂息肉中的完整切除率相似(97.0%比96.3%,P=0.86),兩者在息肉切除時間(-0.84,95%CI:-11.86~10.18,P=0.88)、標本丟失率(0%比3.1%,P=0.25)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包含180個中位大小為4 mm的結直腸息肉的隨機對照研究中,兩種方法的組織學完整切除率相當(93.33%比90.16%,P=0.5),但CSP的整塊切除率顯著高于CFP(91.7%比42.6%,P<0.001)。另一項研究也認為對于長徑≤3 mm的息肉仍然首選CSP切除。因此,對于長徑≤3 mm的息肉,推薦首選CSP切除,僅當操作困難時,可將CFP作為備選方案。
增生性息肉屬于結直腸鋸齒狀病變,大部分位于遠端結腸和直腸,通常長徑≤5 mm,形態扁平、顏色稍白或與周圍正常黏膜類似,可通過白光、窄帶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等在內鏡下進行判斷。該類息肉癌變率極低,因此推薦進行隨訪觀察。
綜上所述,對長徑<10 mm的非癌性非帶蒂息肉,首選推薦門診CSP處理。長徑≤3 mm而且CSP切除困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CFP。若息肉位于直腸、乙狀結腸且長徑<5 mm,同時內鏡表現高度確信為增生性息肉,則建議內鏡隨訪。
對于頭端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推薦門診HSP處理,綜合評估后也可考慮CSP。(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4.83%)
帶蒂息肉由于蒂中富含滋養血管等因素,術后出血風險為無蒂息肉的2~5倍。對于頭端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目前多個指南并未就首選HSP或CSP達成一致。HSP是切除長徑<10 mm帶蒂息肉的常用方式,在切除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時術中出血率為1.8%~3.3%,術后出血率為1.5%~4.4%。隨著冷切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將CSP用于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已有多項研究證明CSP在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中表現出了與HSP相同的完整切除率(100%比100%)和更低的術后出血率(0%比4.7%,P<0.001)。此外,也有研究表明,CSP雖然術中出血率高于HSP,但術中可以通過止血夾等方式控制出血。在一項對188例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的回顧性研究中,雖然CSP組的術中出血率顯著高于HSP組(38.2%比3.5%,P<0.001),但CSP組所有術中出血通過內鏡下處理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沒有因出血需要輸血、入院或手術的情況,且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中CSP術后遲發性出血的發生率為0%。一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結果顯示雖然CSP術中出血的發生率較高(10.8%比3.2%,P<0.001),但并沒有發生術后遲發性出血及其他不良事件,而HSP組則有1.5%的患者觀察到術后遲發性出血,其中包括1例嚴重出血患者。因此,考慮到以上最新研究結果,CSP也可作為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的備選方案。
綜上所述,對長徑<10 mm的帶蒂息肉,推薦門診HSP處理,仔細評估病變出血風險后也可考慮CSP。
對于長徑10~20 mm的息肉,推薦日間治療、住院治療。綜合操作醫師經驗、息肉部位、操作難易度、患者情況等,在保障患者安全情況下,也可以考慮門診治療。(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6.42%)
我國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長徑≥10 mm的結直腸息肉是增加術后遲發性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OR=7.256),對于長徑在10~19 mm的有蒂或亞蒂息肉,其術中出血(1.24%)和術后遲發性出血(3.31%)風險最高。HSP和內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切除長徑≥10 mm結直腸息肉的常規方式。對長徑≥10 mm的非帶蒂息肉,使用HSP切除通常是有效的,但需考慮術后創面的深層熱損傷,為避免電灼誘導損傷的風險,最近有證據表明對此類病變可以使用CSP和冷EMR。一項統計了522個平均長徑為17.5 mm結直腸息肉,使用CSP的薈萃分析表明,CSP對長徑≥10 mm息肉的完整切除率為99.3%(95%CI:98.6%~100.0%),且在長達250 d的隨訪期間,任何組織學性質的息肉殘留率是4.1%,其中腺瘤的殘留率是11.1%,無蒂鋸齒狀病變的殘留率是1.0%,術中和術后出血率分別為0.7%(95%CI:0%~1.4%)和0.5%(95%CI:0.1%~1.2%),未出現穿孔等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對于長徑10~20 mm的息肉,推薦日間治療、住院治療。綜合操作醫師經驗、息肉部位、操作難易度、患者情況等,在保障患者安全情況下,也可以考慮門診治療。
腺瘤性息肉治療不推薦采用熱活檢鉗、氬離子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等處理方式。(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2;共識水平:85.71%)
早前的隨機對照研究已經證實CSP的整塊切除率以及完整切除率均顯著高于熱活檢鉗(99.3%比80.0%,P<0.000 1;80.4%比47.4%,P<0.000 1),熱活檢鉗病理標本中嚴重組織損傷率高于CSP(52.6%比1.3%,P<0.000 1),CSP降低了遲發性出血和穿孔的風險。此外,更早的臨床研究就使用APC治療結直腸腺瘤的療效顯示,僅90.9%的腺瘤實現了完全消融,且在平均16個月的隨訪中,20%的患者觀察到復發。即便是在EMR后追加APC,也沒有證據支持APC可以有效減少常規切除術后的遲發性出血或殘余腫瘤的消融率,并且APC術后出血及穿孔風險增加也值得注意。
因此,門診腺瘤性息肉不推薦采用熱活檢鉗、APC等處理方式進行治療。
建議有門診治療意愿的患者,在術前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提高腸道準備質量,加強術前宣教。(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8.27%)
患者對內鏡操作風險的知曉情況受就診渠道及診療類型影響。住院患者對于內鏡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感染的知曉程度高于門診患者(OR=3.75,P=0.031)。內鏡檢查組患者對漏診發生的知曉率高于內鏡治療組患者(75%比54.09%,P<0.000 1);內鏡治療組患者對于出血、感染發生的知曉率高于內鏡檢查組患者(88.33%比71.15%,69.26%比51.28%,P<0.000 1)。臨床醫師需告知患者門診息肉切除的適應證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將患者意愿在檢查預約單上標明,確保患者在充分知曉門診息肉切除操作過程、獲益及風險等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進行腸道準備。充分的腸道準備是高質量結腸鏡診治的必要前提。腸道準備不充分易導致操作時間延長、息肉切除難度增大、腺瘤漏診率上升、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等問題,而良好的腸道準備能夠提高腺瘤性息肉的檢出率和內鏡操作安全性。高質量腸道準備包括飲食管理和腸道清潔兩部分。低渣/低纖維飲食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耐受性并有助于提高腸道準備效果。聯合應用腸道清潔劑和去泡劑可顯著改善腸道清潔效果,提高腺瘤檢出率。患者在進行門診息肉切除術前需要接受術前宣教,包括面對面講解,書面說明,微信、短信或電話提醒,互聯網推送,人工智能知識問答等,不僅能提高腸道準備質量和息肉檢出率,也可使患者對醫師針對結直腸息肉可能采取的方案充分知曉并理解。
推薦患者術前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合并基礎疾病患者由醫師根據病情增加相應檢查項目,行無痛腸鏡者術前進行麻醉評估。(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3.10%)
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術中麻醉風險及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增加。選擇無痛腸鏡的患者術前常規進行麻醉評估。常態化術前麻醉評估門診(anesthesi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clinic,APEC)主要目標是評估麻醉分級,提前識別合并癥,明確實施麻醉的風險,降低術中麻醉風險及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麻醉醫師在APEC還可給予患者個體化飲食指導,強調術前不同類型飲食及相應禁食禁水時間對麻醉實施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對于可能存在胃排空功能障礙或胃潴留的患者,應適當延長其禁食和禁水時間。患者在術前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及心電圖等檢查有助于臨床醫師評估患者整體健康狀況,當患者術中、術后出現并發癥時能及時應對,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由醫師決定是否增加檢查項目。因此我們推薦患者在術前進行常規檢查,選擇無痛腸鏡的患者術前進行麻醉評估。
對于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的患者,建議由相關專科評估血栓風險并在術前調整用藥方案和術式選擇,術中加強止血處理。(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6.55%)
出血是內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最常見的并發癥。對于需要長期服用抗栓藥物的患者,術前需評估患者血栓形成風險并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高血栓形成風險因素包括:放置藥物洗脫冠狀動脈支架后12個月內,放置裸金屬冠狀動脈支架后1個月內,人工金屬心臟瓣膜(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狹窄伴心房顫動等;低血栓形成風險因素包括:無冠狀動脈支架的缺血性心臟病,靜脈血栓栓塞癥3個月后,無高危因素的心房顫動等。一項包含1 657例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息肉切除術后出血的37例患者中有6例(16%)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在1 620例無術后出血的患者中有213例(13.15%)服用了抗血小板藥物,使用阿司匹林和(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不會增加息肉切除術后出血的風險(P=0.62)。已有較多研究顯示,門診息肉切除術前無須停用阿司匹林;對于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低血栓形成風險患者,建議繼續服用阿司匹林,術前7 d停用P2Y12受體拮抗劑;對于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低血栓形成風險患者,建議在術前5 d停用華法林并確保術前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對于血栓形成高風險人群,不建議直接停用P2Y12受體拮抗劑或抗凝藥物,需專科醫師評估后考慮能否停藥以及是否需要橋接治療。對于長徑<10 mm的結直腸息肉,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采用CSP或HSP治療,術中或術后出血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口服抗凝藥物的患者采用CSP治療,術中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HSP(5.7%比23%,P=0.042)。對于長徑>10 mm的腸息肉,目前尚無充分證據支持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患者采用CSP治療能夠降低術中或術后出血風險。因此,仍需進一步積累證據以指導長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息肉切除術式選擇。一項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對于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內鏡下切除腸息肉時常規使用止血夾預防出血是經濟有效的治療策略,但目前尚無大樣本量的隨機臨床試驗探究止血夾預防息肉切除術后出血的效果。具體決策依靠臨床醫師對于出血風險、治療成本、患者受益等方面的考量。
因此,對于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或)抗凝藥物的患者,建議評估血栓風險及獲益風險,必要時咨詢專科醫師并在術前調整用藥方案和術式選擇,根據出血風險及成本效益在術中采取相應預防措施。
術前常規使用白光內鏡、電子染色內鏡、色素內鏡或放大內鏡詳細評估結直腸息肉長徑、形態、邊界及性質,選擇合理的切除方式。(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6.67%)
我們推薦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前常規使用白光內鏡、NBI等電子染色內鏡、色素內鏡或放大內鏡對結直腸息肉的長徑、形態、邊界及性質進行詳細評估。建議使用活檢鉗或圈套器輔助評估息肉長徑,以毫米為單位描述長徑,并采用巴黎分型描述息肉形態。建議NBI內鏡下采用NICE分型(narrow?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和(或)NBI放大內鏡下采用JNET分型(Japanese Narrow?Band Imaging Expert Team classification)、靛胭脂染色后采用PP(pit pattern)分型評估息肉性質。建議使用白光內鏡、NBI等電子染色內鏡,必要時結合色素內鏡及放大內鏡評估病變邊界。
需要結合多種因素決定息肉切除數量,位置不佳或者隱秘部位的息肉建議優先切除。(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6.67%)
息肉切除數量增加,可能導致術后遲發性出血的發生率增加。患者使用抗凝藥物、高體重指數、合并高血壓、息肉較大、息肉位于右半結腸、帶蒂息肉、術中使用熱能,都與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的增加相關,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年齡及合并癥情況、醫師操作水平、腸道準備質量、息肉部位、操作難易程度、術中麻醉狀態等綜合考慮息肉切除數量。
如果患者息肉數量較多,估計無法一次性處理時,優先將位置不佳或者隱秘部位的息肉、相對較大的息肉進行切除,避免下次腸鏡時增加診治難度和醫療糾紛。
實施CSP時需要規范操作以確保完整切除率,并最大可能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8.28%)
CSP推薦的規范操作:(1)建議將病變調整至視野5~6點鐘方向,圈套器尖端抵住病變近端黏膜;(2)隨后根據病變大小慢慢打開圈套器,直到套住周圍1~2 mm正常組織時,將內鏡略微向遠端移動;(3)保持內鏡尖端向下偏轉的同時緩慢平穩地收緊圈套器,并對黏膜施加溫和的壓力;(4)在閉合過程中,繼續保持圈套器鞘管具有一定張力,輕輕地向前加壓,以避免圈套器向上滑離黏膜,當保證完全套取息肉及周圍部分正常組織時,可逐步收緊圈套器,直至切除病變;(5)當息肉切除后及時通過吸引通道等方式回收標本,隨后結合白光內鏡、NBI等方法,必要時注水沖洗創面,仔細觀察創面邊緣以評估是否有息肉殘留。值得注意的是,盡管CSP術后穿孔發生率極低,但仍有極少CSP術中穿孔和術后出現巨大血腫導致穿孔的報道,這與不當的操作和暴力拉扯導致的腸壁鈍性損傷相關。因此,當CSP無法切除病變時,不應隨意拉拽,也不應直接轉為HSP,應考慮使用其他切除方法如釋放套住組織后再分片CSP、HSP或EMR等以降低手術風險。
建議將收集到的息肉標本分別裝入標本瓶,進行病理學評估。(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2;共識水平:90.32%)
在CSP中,建議直接對息肉進行套取后切除,使息肉在切除后留在原位或附近,從而便于直接進行吸引或清除,此種方法的息肉回收率可高達100%。通道吸引的主要缺點在于可能導致息肉破碎,從而影響病理診斷。因此對于較大的息肉,可以考慮使用器械通道吸引或使用圈套器套取以最大程度保證息肉的完整性。雖然長徑<5 mm的結直腸微小息肉出現癌變的概率極低,也有學者曾提出“切除并丟棄”的策略,然而即使長徑<5 mm的結直腸微小息肉也可能為黏膜下浸潤癌。結直腸息肉的病理結果是制定結腸鏡治療和隨訪方案的重要參考,因此,建議將收集到的息肉標本分別裝入標本瓶,通常采用4%甲醛溶液固定,進行病理診斷。從不同部位切除的息肉應分別裝入不同的容器,來自同一結腸位置的多個具有相似和良性內鏡特征的小息肉可以在一個標本瓶中提交,以減少收集時間、材料和成本。
建議術后常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是否有腹痛、腹脹、便血、發熱等情況。(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8.30%)
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息肉長徑、形態、數量、部位、切除術式的選擇以及是否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等。盡管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低,但仍需進行嚴密的術后監測。內鏡操作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常規觀察,重點監測生命體征,留意是否存在腹痛、腹脹、便血、發熱等癥狀,并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處理。觀察結束且符合麻醉離院標準后,患者可以在接受術后口頭及書面宣教后離院。
醫療機構應在門診結直腸息肉切除患者離院后出現遲發性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時,及時、有效地進行急診處理。(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1.38%)
醫療機構應為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術后患者設立一條緊急就醫通道,以便迅速應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出血、穿孔等并發癥。一旦這些并發癥發生,醫療機構能夠立即啟動緊急就醫通道,通過急診快速接收患者并及時檢查與治療。
對于遲發性出血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且無持續出血現象時,可選擇保守治療并密切觀察病情;若出血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應首選內鏡下干預。對于遲發性穿孔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無膿毒癥、腹痛部位局限且影像學未發現腹腔大量游離積氣或大量積液時,可考慮內科保守治療或內鏡治療;若進展為彌漫性腹膜炎或膿毒血癥,需考慮外科手術。
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術后患者不推薦常規使用止血藥物、抗生素。對于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患者,術后恢復用藥時機應根據臨床情況個體化調整,必要時征詢專科醫師意見。(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100.00%)
目前尚無研究證實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對預防術后出血有益。在臨床實踐中,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若出現遲發性出血,通常在出血發生后根據嚴重程度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以控制出血。在感染方面,若結直腸病變切除后創面較小,術后菌血癥和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同時,研究顯示,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使用抗生素對降低術后感染率并無明顯效果。因此,我們不推薦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術后患者常規使用止血藥物、抗生素。
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使用可能增加術后遲發性出血的風險,重啟時需權衡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的益處與藥物相關的出血風險。其中,確定P2Y12受體拮抗劑、華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藥恢復使用的時機還需考慮患者腎臟功能和藥物半衰期,必要時,應征詢專科醫師意見以綜合評估。在出血風險穩定的情況下,建議P2Y12受體拮抗劑于術后24 h內恢復使用;對于華法林,低血栓風險患者可于手術當晚恢復使用,而高風險患者在手術當晚恢復使用且于術后第1天啟動低分子肝素治療直至INR達到滿意水平;直接口服抗凝藥于息肉切除術后第2天可恢復使用。
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患者術后忌辛辣食物及飲酒,前3 d少渣飲食,3 d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患者短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證據等級:C;推薦強度:2;共識水平:89.29%)
目前,國內外文獻尚未明確提出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的恢復期飲食與運動建議。一項針對長徑<20 mm結直腸息肉切除患者的研究顯示,術后24 h恢復常規飲食(如粥、面條、米飯等),與限制性飲食方案(術后24 h禁食,第2天開始喝湯,第3天過渡到常規飲食)相比,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近(2.60%比1.35%,P=0.685),但常規飲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更短[(4.0±1.4)d比(4.8±1.7)d,P<0.001]且費用更低[(7 701.63±2 579.07)元比(8 656.05±3 138.53)元,P=0.001]。此外,一項日本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未服用抗凝藥物、息肉長徑<10 mm的無蒂結直腸息肉CSP術后患者在正常飲食下,其延遲出血率與限制飲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據此,我們建議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患者術后忌辛辣食物及煙酒,前3 d少渣飲食,3 d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盡管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活動與遲發性出血、穿孔等并發癥間的直接關系尚不明確,為降低潛在風險,建議患者術后短期內避免劇烈運動。盡管提出了一般性建議,患者的具體恢復方案仍需醫師根據個體情況綜合考慮。
術后病理證實存在癌變且病理無法準確評估切緣及黏膜下浸潤深度時,應及時進行全面評估,必要時追加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等。(證據等級:A;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8.18%)
癌變息肉的切緣陽性是腫瘤復發或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我們建議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病理證實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癌變時,應詳細評估病變水平切緣、垂直切緣、浸潤深度、腫瘤出芽、脈管浸潤、分化程度等情況。若病理難以準確判斷,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結腸鏡復查、腹部增強CT或MRI等,必要時追加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等。
術后隨訪建議采取風險分層,低危腺瘤(腺瘤長徑<10 mm且數量<3個)患者在治療后3年內復查結腸鏡,高危腺瘤(腺瘤長徑≥10 mm,腺瘤數量≥3個、大小不限,腺瘤合并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結腸鏡復查時間應縮短至1~2年。(證據等級:B;推薦強度:1;共識水平:98.15%)
對于在初次結腸鏡篩查中發現結直腸息肉并接受內鏡下治療的患者,若術后定期進行結腸鏡復查,其結直腸癌發生率將顯著低于篩查后未進行結腸鏡復查的患者。研究表明,首次結腸鏡檢查中無論腺瘤長徑<6 mm還是≥6 mm,3年后隨訪均存在進展風險。一項系統綜述顯示高危腺瘤患者發生異時結直腸癌的風險遠高于低危腺瘤患者,而這兩類患者的風險均高于無腺瘤患者。因此,息肉切除術后3年內進行結腸鏡復查是必要的,具體隨診時間需綜合腺瘤數量、長徑和組織病理學特征確定。對于高危腺瘤患者,應加強跟蹤隨訪。
我們建議對結直腸息肉門診切除患者的術后隨訪采取風險分層,低危腺瘤患者在治療后3年內復查結腸鏡,高危腺瘤患者結腸鏡復查時間應縮短至1~2年。
牟一、袁湘蕾、張宇雁、周諾亞、溫萍華、何姝蓓、劉岑芹、張宇航、陳柳香、蔣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
柏愚(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陳豐霖(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陳洪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陳建勇(江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陳歐(雅安市人民醫消化內科),陳平(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陳衛剛(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陳鑫(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次仁央金(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丁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樊超強(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馮云路(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高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龔偉(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郭建強(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郭強(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郭學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內鏡外科),何松(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何素玉(遂寧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和水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胡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黃留業(煙臺毓璜頂醫院消化內科),江振宇(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金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消化內科),李紅靈(貴州省人民醫院內鏡科),李惠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醫學部),李銳(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李曉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李修嶺(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李異玲(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李長鋒(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胃腸內科內鏡中心),梁瑋(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劉愛民(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消化內科),劉德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劉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劉思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劉婉薇(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劉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小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消化內科),劉芝蘭(青海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劉志國(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羅慶鋒(北消化內科),梅俏(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孟文勃(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孟憲梅(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牟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繆林(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南瓊(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聶占國(新疆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覃山羽(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曲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戎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沙衛紅(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舒徐(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孫明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鏡科),孫曉梅(黑龍江省醫院消化病院消化內科),唐秀芬(黑龍江省醫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唐涌進(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編輯部),王紅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消化內科),王宏光(吉林市人民醫院消化中心),王雷(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內科),王洛偉(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王雯(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消化內科),王祥(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王亞雷(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王震宇(天津市南開醫院內鏡中心),王中華(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魏尉(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文武(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吳洪磊(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吳江山(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吳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鏡中心),徐洪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徐雷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鏡診治部),徐美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消化內科),許國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許洪偉(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消化內科),許良璧(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鏡中心),楊建鋒(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楊少奇(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楊維忠(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楊卓(北部戰區總醫院內窺鏡科),袁湘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原麗莉(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鏡科),張春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消化內科),張國梁(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張瓊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趙東強(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趙貴君(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鐘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消化內科),鐘寧(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周平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朱宏(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左秀麗(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