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淋巴結核在中醫中稱為 “瘰疬”,多因肝郁氣滯、痰火凝結或肺腎陰虛、虛火灼津成痰,致使痰瘀互結于頸項而成。以下從經典驗方、中藥秘方、內外合治名方等角度,結合中醫辨證,介紹治療頸淋巴結核的有效方劑及應用要點: 一、經典驗方:化痰散結、疏肝通絡1. 消瘰丸(《醫學心悟》)組成:玄參 15g、牡蠣(煅)30g、貝母 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或研末為丸,每次 6-9g,每日 2 次。 功效:滋陰降火、化痰軟堅、散結消瘰。 方解: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牡蠣軟堅散結、潛陽化痰;貝母清熱化痰、開郁散結,三藥合用,針對陰虛痰熱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質地較硬、伴潮熱盜汗、舌紅少苔)。 加減:兼氣虛加黃芪、黨參;兼血瘀加丹參、桃仁;腫塊堅硬加夏枯草、貓爪草。
2. 四海舒郁丸(《瘍醫大全》)組成: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各 15g,青木香 6g,陳皮 9g,川芎 9g,當歸 9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 功效: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活血散結。 應用:適用于肝郁痰凝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隨情緒波動增大、伴胸脅脹悶、舌苔白膩。 方解:以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咸寒軟堅化痰;青木香、陳皮疏肝理氣;當歸、川芎活血通絡,消除痰瘀互結之根本。
二、中藥秘方:針對痰瘀毒結、虛實夾雜1. 夏枯草膏(《外科正宗》改良方)組成:夏枯草 500g、當歸 100g、川芎 100g、赤芍 100g、香附 100g、陳皮 100g、浙貝母 100g、昆布 100g、海藻 100g、牡蠣 200g。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 3 次,濾渣取汁,濃縮成膏,每次 15g,每日 2 次,溫開水沖服。 功效:清肝瀉火、化痰散結、活血消瘀。 應用:適用于肝郁化火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疼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腫塊局部皮色微紅。 方解: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當歸、川芎、赤芍活血散瘀;香附、陳皮疏肝理氣;浙貝母、昆布、海藻、牡蠣化痰軟堅,膏劑藥性和緩,適合長期調理。
2. 貓頭丸(《外科證治全書》)原方組成:貓頭骨(煅存性)、蜣螂(煅)、磁石(煅)、乳香、沒藥各等分。 現代改良方:貓頭骨(可用貓爪草 30g 替代)、蜣螂(可用僵蠶 15g 替代)、磁石 15g、乳香 9g、沒藥 9g、夏枯草 30g、浙貝母 15g。 用法:研末為丸,每次 6g,每日 2 次,黃酒送服。 功效:破瘀散結、解毒殺蟲(原方借貓頭骨 “以骨入骨”,現多以貓爪草等解毒散結藥替代)。 應用:適用于瘰疬后期、腫塊堅硬難消或伴竇道形成者,屬痰瘀毒結深重證。 注意:原方含動物藥及礦石藥,現臨床多調整為植物藥,孕婦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三、名方加減:結合氣血陰陽辨證1.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原方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瘰疬加減:加夏枯草 15g、牡蠣 30g、浙貝母 12g、玄參 12g。 功效:疏肝健脾、養血調經、化痰散結。 應用:適用于肝郁脾虛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時大時小、伴情緒抑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方解:柴胡、薄荷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從肝脾論治,切斷痰濁生成之源,加夏枯草、牡蠣等增強散結之力。
2.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合消瘰丸組成:熟地 24g、山茱萸 12g、山藥 12g、澤瀉 9g、茯苓 9g、丹皮 9g、玄參 15g、牡蠣 30g、貝母 12g。 功效:滋陰補腎、化痰散結。 應用:適用于肺腎陰虛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日久、伴午后潮熱、干咳少痰、腰膝酸軟、舌紅少苔。 特點: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消瘰丸化痰散結,標本兼治,適合病程較長、體質偏虛者。
四、外治驗方:局部拔毒、軟堅斂瘡1. 回陽玉龍膏(《外科正宗》)2.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組成:當歸 60g,白芷 15g,白蠟 60g,輕粉 12g,甘草 36g,紫草 6g,血竭 12g,麻油 500ml。 用法:麻油熬藥至焦,濾渣加白蠟融化,待溫加輕粉、血竭攪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 1 次。 功效:活血祛腐、解毒生肌。 應用:適用于瘰疬破潰后,瘡口久不愈合、膿水清稀、伴氣血不足者。
3. 結核消散膏(民間驗方)組成:大楓子 30g、木鱉子 30g、蓖麻子 30g、生南星 20g、生半夏 20g、雄黃 10g、輕粉 5g、凡士林 200g。 用法:前 3 味藥炸油去渣,加入余藥末及凡士林熬成膏,外敷腫塊處,2-3 日換藥 1 次。 功效:解毒消腫、化痰散結。 注意:方中含毒性藥物(雄黃、輕粉),僅可外用,破潰處慎用,避免接觸黏膜。
五、內外合治名方:整體調理與局部治療結合1. 內消瘰疬丸(《醫學啟蒙》)組成:夏枯草 240g,玄參、大貝母、海藻、天花粉、海蛤殼、白蘞、連翹、熟大黃、牽牛子、薄荷葉、當歸、生地、桔梗、枳殼、黃芩、黃連各 60g。 用法:研末為丸,每次 9g,每日 2 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化痰軟堅、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應用:適用于痰火凝結型瘰疬,癥見頸部腫塊紅腫熱痛、伴發熱口渴、大便干結。 方解:以夏枯草、玄參、貝母清熱化痰;海藻、海蛤殼軟堅散結;當歸、生地活血養陰;大黃、黃芩、黃連瀉火解毒,丸劑便于長期服用,攻補兼施。
2.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白術、茯苓、金銀花、白芷、皂角刺、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 功效:益氣養血、托毒排膿。 應用:適用于瘰疬后期,腫塊破潰、膿水清稀、久不愈合、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屬氣血兩虛、毒邪未盡者。 加減:膿毒未凈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陰虛加麥冬、玄參;陽虛加附子、肉桂。
六、注意事項與調護辨證要點: 初期(痰凝):腫塊質硬不痛,治以化痰散結; 中期(化熱):腫塊壓痛伴潮熱,治以清熱化痰; 后期(破潰):氣血不足者側重扶正托毒。
飲食禁忌:忌食辛辣、腥發之物(如海鮮、羊肉),戒煙酒,宜食健脾化痰之品(如山藥、茯苓、陳皮)。 情緒調攝:瘰疬與肝郁密切相關,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惱怒加重病情。 西醫結合:若頸淋巴結核合并活動性肺結核,需同步抗結核治療;形成寒性膿腫或竇道者,可結合穿刺抽膿或手術清創。 用藥規范:含毒性藥物(如輕粉、雄黃)的外用藥不可長期使用,破潰后需改用生肌收口之劑,避免毒邪內侵。
以上方劑需在中醫師辨證后使用,根據病情階段(未潰、已潰)和體質強弱調整配伍,同時重視日常調護,以提高療效、防止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