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上有一種聲音,說鹽城人命好,地理位置優越。我要說,鹽城的命不好,自1194年黃河決堤,奪淮入海,鹽城就輪番遭受水、旱、海侵、蝗災。1931年夏天,國民政府強開運河歸海壩,致里下河的鹽城、興化浸泡在水里長達半年之久,百數萬人流落上海、蘇州、無錫街頭。50年的淮河水災,鹽城(建湖)數個圩堤破堤,村莊被淹,農業絕收。 鹽城人絕不向天災低頭,建國以來,鹽城挑泥挖河,平整土地,興修了蘇北灌溉總渠,疏浚了射陽河、新洋港、斗龍港、黃沙港、梁垛河、王港等大小河道數百條,以縣、公社為單位,新挖河道數千條。鹽城被稱為百河之城,市區的一百多條河流,90%是那個時期人工開挖的。興修入海河閘,加之國家對淮河流域的整治和江都排灌設施的建設,鹽城才成為旱澇保收風調雨順的新天府之國。 直至本世紀初,鹽城是江蘇真正的腹地,地無寸鐵(路),更無高速公路,存在感全省最低,基本沒有外省人到鹽城創業居住。通鹽城的新長鐵路、鹽洛高速、鹽城港的四大港區,全是鹽城人跑部晉京爭取的,每一個項目都傾注了鹽城人的汗水、口舌和不成不休的韌勁,許多項目都是市民集資興建的。 鹽城的今天,是鹽城人在黨的領導下干出來的。鹽城人的精神,就是水牛精神,勤奮自立,吃苦耐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