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了明代遺產之后,清朝統治者對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贊賞不已。順治帝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明孝陵有一個著名的石碑,是康熙手書“治隆唐宋”4個大字,意思是夸明太祖治國好過了唐宋。 清代對朱元璋制度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文字獄上。乾隆皇帝通過修《四庫全書》,開展“消滅記憶”運動,消滅掉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吳晗也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因此,回顧中國歷史,從漢到宋,中國政治文明雖然發展極為曲折,但大體上出現了一個上升的曲線,并且在宋代達到頂峰。然而從元到清,中國政治文明嚴重退化,社會也出現全面的衰落。而正是大致在中國的元代,西方開始發力超越中國。 ![]() 高度集中的權力,是極端落后的政治,獨裁者更接近于猴群中的猴王,而不是人本身。這種政治環境下,鼓勵的是奴化思維。所以說,偉人是指那種把文明從猴子時代向人類時代推進的人,反之,則是獨裁者。 思維模式有四種:第一種是理性思維,考慮問題注重公正的社會規則,強者能獲利,弱者有機會。第二種是以利益為考量,有利就做,無利就躲,這叫成熟思維,無可厚非。第三種是以喜惡為標準,喜歡就干,不喜歡給錢也要偷懶,是幼稚思維。第四種是以別人的利益為考量,不惜惡化自己的生存環境,是奴才思維。 培養奴才思維,即奴化教育,有四個步驟:第一,嚴厲的管制,強調對威權的絕對性服從。第二,權威沒有提到的事情或想法,都是禁止而危險的。第三,絕不允許對威權流露出絲毫的敵意。第四,絕對服從者,會得到關心和獎勵。經過這么四個步驟,就會形成明顯的奴性人格,特別強調權力、地位與支配,并隨時準備迎合任何形式的權威。 奴性人格是可怕的,明明是被統治者,潛意識卻模仿統治者的思維,想象著“我就是國家,我就是民族,我就是人民”。他們將人分為兩類,應該跪拜的和應該向自己跪拜的,對于前者,他們的表現是誠惶誠恐、頂禮膜拜。對于后者,他們表現出控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對方向他無條件臣服,否則就不擇手段,傷害對方。 而這又是獨裁者鼓勵的斗爭哲學,其理論基于階級的社會學分類之上,并將動態的社會固化,具體的人概念化,否認人是具體的,否認同一階級的人是有區別的——最重要的是,階級只不過是一種經濟屬性,斗爭哲學卻將其混淆為道德屬性。一旦你將經濟屬性混視為道德屬性,斗爭的欲望就從此產生。 奴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奴性文化。一旦奴性文化成了氣候,人的自由權利與尊嚴,就成為了眾矢之的。奴性形成了文化,有著其固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成王敗寇的哲學,暴力/權力崇拜的思維,視強弱為是非,以成敗定善惡,輔以不擇手段對他人的攻擊……歸結到底就是思維退縮回猿猴時代。 ![]() 人生最大的陷阱,就是對群體的依賴性,有兩件事足以打破你的幻想:第一,你在父母身上都無法獲得的東西,絕無可能在別人的父母那里獲得。第二,所謂集體主義的成功,不過是群體組織者的成功,是以最大限度地剝奪你的發展為代價的。 (本記劇終,謝謝閱讀,下記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