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4歲就能讀報紙的“神童”,上小學后成績竟滑到中下!醫生一句話點醒家長:認字太早,大腦的“信息路”還沒修通! 現在很多爸媽都著急,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恨不得把唐詩宋詞、加減乘除早早塞進孩子的小腦袋。 認字更是成了“重災區”,大家總以為認得越早、記得越多,孩子就越聰明,大腦開發得越好。 但這個想法可能錯了。過早硬逼孩子認字,不僅不能增強記憶、開發大腦,反而可能像給還沒長結實的小樹拼命施肥——看著枝葉茂盛,根卻可能早就傷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孩子的大腦有自己的生長節奏和時間表。 科學家發現,認字讀書需要大腦里管“看”、“聽”、“說”的幾個區域緊密合作,就像要修通一條信息高速公路。而負責連接這些區域的“信息通道”,要到5到7歲左右才能真正發育好。 在孩子大腦“硬件”沒準備好的時候硬逼認字,麻煩不少:
例如著名的雙胞胎實驗:讓哥哥提前學爬樓梯,結果弟弟后來學得更快、更好。 這說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好的學習時機。 春天該播種時播種,硬在冬天開花只會蔫。認字也一樣,要等孩子的大腦和興趣都準備好。 那家長該怎么做?建議順勢而為,分三步走: 1?? 3歲前:玩中感知“字”的存在——多摸布書、聽故事、看圖畫,固定親子閱讀,讓書成為好玩的朋友。 2?? 3-5歲(敏感期):生活即課堂——當孩子主動問字或對招牌好奇時,抓住機會!超市找“牛”奶的“牛”,零食袋上認“果”,把字和實物連起來。孩子問“為什么叫蘋果?”,別光催認字,聊聊顏色味道,保護好奇心。 3?? 6歲后:理解運用,水到渠成——大腦“通路”基本修通,引導孩子理解詞句意思,感受文字的力量和故事情感。讀懂意思,認字才有真意義。 尊重每個孩子的個人成長速度,保護好想象力和興趣。不要用今天的“識字量”,透支了孩子明天的“學習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