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聽了兩堂名師的語文課,想起《學記》里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便是名師,也還是搞不清“導”與“牽”的界限的,他們往往以“導”的形式引人入股,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他預設的套子里。
“導而弗牽”的“導”是引導,要求教學中教師通過目標引領,任務驅動幫助學生明確方向,圍繞任務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最終抵達目的地。特點是是啟發(fā)、暗示、提供工具,讓學習者成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
“牽”是控制的邏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老師(即使是名師)的“導”往往帶有強烈的“牽”的成分。雖然這并非出于惡意,更多是出于對教學效果的追求,設計了一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流程,每一步都精心計算,目的在于讓學生按照預設的路徑前進,避免“走彎路”或“犯錯誤”。
扒皮承認,名師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學識和高超的。他們善于將復雜的知識梳理得條理清晰,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在“主動參與”,是在“一步一步深入”。這就是他們“牽”的高明之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者牽著鼻子走,以為是自己的主動探索,實則早已落入了預設的“套子”。
扒皮說的這個“套子”,可以理解為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解題方法,甚至是對知識的固定理解。學生被引導著去思考某個問題,但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已被限定;他們被引導著去分析某個文本,但分析的維度和結論已然指向老師的預設。久而久之,他們便會喪失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依賴于老師提供的“標準答案”和“正確思路”。過度依賴預設的“套子”,會使學生缺乏深度思考、批判性分析以及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樂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探索未知、發(fā)現(xiàn)新知的過程。當學習過程被完全安排妥當,沒有留給學生“意外”和“驚喜”時,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自然會被削弱。他們更多地會將學習視為一種被動的接受過程,而非一種主動的、充滿樂趣的體驗。
當所有學生都按照名師預設的“套子”去學習和思考,那么,即使是不同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也會趨于同質化,缺乏個性化的發(fā)展。
如何避免陷入“導而實牽”的誤區(qū)?
首先要理解教育的本質是“成人之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統(tǒng)一的“產品”,而是幫助每個人發(fā)揮其天賦和潛能,成就其“成人之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解決復雜問題的思辨型人才。教師需要放下控制欲,真正尊重學生的獨特性。
真正的引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供思考的工具,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夠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求知。以語文教學為例,必須有意識地給學生留出閱讀、思考、提問、討論、分享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地聽說讀寫,在聽說讀寫中體悟文字的魅力與張力,甚至還要給他們和犯錯的機會。當學生在某個問題上卡殼時,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導,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或步驟。
“強而弗抑”說的是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與老師的觀點不一致,也應該予以尊重和引導,而不是輕易壓制。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解題思路,即使某些思路看起來是“愚蠢”的,甚至是“可笑”的。須知,正是這些看似愚蠢可笑之處,恰恰是教的契機,也就是“開”的契機。
“開而弗達”強調的是引導自悟。 “開”可以理解為打開局面,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弗達”是不直接給予最終結論。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去感悟,從而獲得真正的理解。
對“導”與“牽”的界限的理解和覺察,并非一件易事,是一場持續(xù)終生的修煉,即便是名師,也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要以一種高度的自覺去反思每一堂課的設計與實施。課前預設,要反復推敲教學環(huán)節(jié),思考每一個問題是否給學生預留了多元思考的空間,每一個任務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而不是將他們納入既定的思維軌道。課堂實施,需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與表現(xiàn),敏銳捕捉那些思維的火花,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有偏離預期卻極具價值的思考方向,當機立斷地調整教學節(jié)奏,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深入挖掘,而非強行拽回既定路線。
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教學心態(tài),坦然接受學生出現(xiàn)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無論是學生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還是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知識漏洞、思維斷層,都視作教學資源而非障礙。將這些意外當作契機,引導學生在探索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生長、多元發(fā)展的生命場域,而非教師精心雕琢、不容有失的表演舞臺,讓教育在師生的互動共生中回歸其本真的模樣,向著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這一崇高目標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