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六禮”的感動 (散文) ![]() 初夏的清晨,北京的天氣還是有些微涼。今天是周末,去南城香過了早,再到隔壁的超市買了些豆角辣椒和兩根玉米,一共花了6.47元(北京的蔬菜還是蠻便宜的),中午準備煮綠豆粥吃。兒子去實驗室了,我呆在家里沒事,就刷了一會視頻。人民日報視頻號的一個短視頻讓我著實感動了好一陣。那題目好像是《畢業生以“束脩之禮”感謝師恩》。 河北香河六中教師辦公室,一名少年在一個老師的面前垂首而立,一只手提著一掛臘肉和一束芹菜,一只手提著一個禮盒,他鄭重地把禮物送到老師的手里,然后后退兩步,脊梁挺得筆直,雙手合掌高舉,朝著恩師,深深躬下腰去——一禮,再禮,三禮!每一次彎腰,頭顱都低垂至最謙恭的弧度,如同成熟的麥穗俯向大地。我看到其他老師眼里的不解和驚奇,也看到接受束脩的老師臉上藏不住的笑意。 三度躬身,是弟子對傳道者的三重致意,我看到那位手持“束脩”的老師,原本有些嚴肅的眉目舒展開來,眼底的笑意竟如春日解凍的河水,汩汩漫溢,藏也藏不住。他嘴唇微動,喉間似有千言萬語滾過。特別是那個孩子走之前,從褲兜里掏出紅色塑料袋,幫老師把芹菜和干肉裝好,再一次交到老師手里的時候,我也感動得老鼻子一酸,我仿佛聽到那位老師一聲微顫的輕嘆:“好孩子…你的心意,老師收下了。” 少年捧著的,便是古時學生拜師所獻的“束脩六禮”。這古禮據說傳自孔子時代。束脩六禮,除卻象征敬師重道的干肉之外,更包含芹菜、蓮子、紅豆、棗子、桂圓,每樣都寄寓著深意:芹菜示“業精于勤”,蓮子喻“苦心教誨”,紅豆盼“鴻運高照”,棗子期“早早高中”,桂圓則祝愿“功業圓滿”。而孔子在《論語·述而》里曾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此語本是門檻之喻,然“束脩”二字,早已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為弟子捧向師門的一掬心香。它非關物之豐儉,其重在于禮之虔誠,在于那份“入其門,敬其道”的莊重承諾。這一拜師之禮——那束干肉,便成為學生心意與誠敬的無聲信物,如同越過門檻叩向師門回音壁的一聲深沉回聲。 尊師之重,尤重其“道”。我想起韓愈在《師說》里說的那句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為先,乃為根本。因此《禮記·學記》亦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師之尊嚴,豈非為學之尊嚴、道之尊嚴的根基? 然而時光流轉至今日,曾幾何時,“束脩禮”所代表的師生情誼,卻已悄然蒙塵,甚至變了味道。當束脩之禮,反成了某些舉報信中羅織的“罪證”,當一份心意在流俗眼中被曲解成一場交易——我們便聽見了師道尊嚴在當代崩裂的回響。 束脩六禮,終究只是物。孔子所珍視的,從來是那束干肉背后,弟子眼中燃燒的向學之光,是那份以禮為舟、欲渡學海的赤誠。香河六中少年這三度深躬,躬下去的是頭顱,昂然立起的,卻是一脈未曾斷絕的師道尊嚴。 少年走了,我開始為人民日報視頻號這個感動我的故事續寫一個溫暖的結尾:此刻,辦公室內開始漾開無聲的暖流。老師將“束脩六禮”置于案頭,禮盒輕輕解開。他拈起幾顆飽滿的桂圓、紅棗、蓮子,含笑與鄰座的同仁分享。老教師接過一粒蓮子,置于掌心摩挲,閉目輕嗅那微苦的清香;年輕的女教師分得幾顆紅棗,笑意粲然。那束脩之禮,便在教師們溫煦的目光與低語中流轉。干肉的臘味悄然浸潤了教案的紙頁,芹菜的清氣與書香悄然纏繞——古禮的清芬在現代校園里悄然彌漫,如深埋的蓮子,在彼此心田悄然種下,靜待破土,再續那“薪盡火傳”的古老傳奇。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于潘家園) ![]() (責任編輯:李相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