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獨有的一向藝術——書法,歷時千年沉淀,誕生無數的佳作、巨匠,因群星過于浩瀚,諸多高手遭到忽視,后世鮮有人知,譬如元朝時期,趙孟頫的摯友,鮮于樞草書水平,遠遠勝過他, ![]() 這點趙孟頫自己承認,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而鮮于樞有位徒弟,水平較之更高,堪為草書界一匹“超級黑馬”。 ![]() 此人就是邊武,邊武的史籍記述,頗為稀有,僅知曉他,字伯京,號甬東生、玉蓑漁者,書法專學鮮于樞,繼承古法,同老師一樣,高舉“復古”大旗,筆法純正,氣息高遠,對于“懸腕法”掌握的極其熟練。 ![]() 據說,邊武臨摹的鮮于樞作品,能以假亂真,足以見水平之高妙,他的傳世法帖,數量不多,最精妙的一幅,就是晚年時期,所寫的《草書千字文》,此乃罕見墨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遠筆以肩帶肘、肘運腕,濃墨時而沉郁,似金錠墜淵,時而枯筆飛白,若云氣蒸騰,濃淡交織,變幻靈動,字字陰陽沖和,豪放而沉著,至于結體,依舊效仿古人,險中求穩。 ![]() 有的橫向極盡舒展,有的縱向驟縮,如弓弦緊繃,字體之間,也不斷交錯縱橫,為章法提供韻律、節奏,比如“佐時阿衡”4字,“時”的“日”部,簡為三角框,“寸”最后一筆,絞轉下拉,連接下一字。 ![]() 故而“時”和“阿”連成一個字組,體勢相當,線條和筆法也基本相同,反觀最后的“衡”與之分離,體勢開闊,筆畫恢弘,造成一種波折起伏的節奏感,更具動勢和藝術活力。 ![]() 這般高妙、純正的草書水平,整個書法界罕見,尤其是宋朝之后,真跡大多流散,能充分悟透,且不會過于刪減的作品極少,真以境界、筆法論就,張旭和懷素,也未必能及,可惜名氣偏弱,知道他的人不足1% ![]() 晉唐的草書法帖,大多是拓本,或者字跡漫漶,不利于學習,這幅《草書千字文》囊括系統、完善的古法同時,還是罕見的墨跡傳世,完整無損,字字清晰,細節也盡數可察。 ![]() 不夸張的說,堪為學草者“必備之作”,可時常臨摹,學習古人“懸腕法”,以腕力運筆,字跡沉著自如,掌握古法,以及傳統的藝術之美,真正夯實基礎,奠定審美,日后無論是深造名帖,還是自我創作,皆不離正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