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譜》 唐代罕見佚名草書,精彩程度不亞于《書譜》, 這幅名姓不詳者留下的孤品,猶如一顆劃過千年夜空的璀璨流星,其光芒雖短暫卻足以照亮后世草書的幽徑。它不僅是一件技法精絕的墨寶,更無聲地印證了唐代草書藝術土壤之深厚與孫過庭《書譜》理論之精妙。 ![]() 佚名 孫過庭在《書譜》中論草書,強調“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將草書推向了抒情達性的藝術高峰。他詳述“執使轉用”之法,點明草書雖“點畫狼藉”,卻需“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其精髓在于點畫線條在極速奔放中蘊含的精微變化與內在法度。這幅無名氏之作,恰恰是《書譜》理論的絕佳注腳。其草法奔放如驟雨旋風,連綿回環,氣脈貫通,在看似無羈的揮灑中,線條的粗細、濃淡、轉折、呼應皆暗合規矩,于“形散神聚”間將情感的激流傾注于筆端,完美體現了唐代狂草“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核心特質。 ![]() 尤為難得的是作品旁竟附有精謹的楷書標注。這絕非簡單的釋文,而是書者高度自覺的體現——他既能縱情于草書的汪洋恣肆,又能沉潛于楷書的法度森嚴,這種“兼工帶寫”的深厚功力,正是唐代書家普遍追求“技進乎道”的縮影。楷書標注的存在,如同為狂野的草書系上了一條理性的絲帶,既方便觀者辨識,也無聲訴說著書家對“形”與“意”、“法”與“情”平衡的深刻理解,這與《書譜》主張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辯證統一不謀而合。 ![]() 后世之所以驚嘆其草法“宋以后無出其右者”,實因它凝聚了唐代草書鼎盛期的純粹基因。宋代雖不乏黃庭堅等草書大家,然其筆法已融入更多理性思考與禪意趣味,風格趨于內斂與奇崛;元代趙孟頫力倡復古,然晉唐草書的磅礴元氣已難復見。此無名氏之作,以其未經后世流派浸染的“原生態”風貌,以其在狂放不羈中暗藏的精準法度,以其情感噴薄而出的原始生命力,成為了衡量后世草書的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它仿佛來自那個書法藝術最為自由、元氣最為充沛的時代的一聲絕響,提醒著我們,在“法”與“意”的巔峰交匯處,在署名權被歷史塵埃掩埋的背后,曾有過怎樣驚心動魄的藝術靈魂在筆底奔騰。其作者姓名雖已化入歷史的飛白,但其筆墨間流淌的盛唐氣韻與草書精魂,卻足以令后世仰望。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 三平齋 > 《孫過庭-《書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