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到繪本館發了有家庭教育講座的信息,猶豫著要不要去,看館長發了一次又一次,于是咨詢了名額。心里想著,去聽聽吧,聽聽人家是怎么講的,也可以給自己學習和借鑒一下。中午12點30開始,12點下班隨便找了點吃的,去到現場。 一去看到之前開讀書會的那位家長,才明白原來這是她們旗下的公益講座,瞬間感覺自己闖入了一片不屬于我的領域,內心掙扎著到底要不要離開,但是還是抱著聽聽看人家講什么的心態等著,隨著人慢慢增多,我越來越覺得好像來到不是自己的場子,大屏幕上打著XX讀書會,咦?怎么沒有一個人手里有書呢?想起之前他們好像是那種看視頻討論的形式,講座一開始,遠道而來的老師先讓前不久去學習的一位家長分享了收獲。 之后開始老師講說今天的主題是“父母的語言中藏著孩子的未來”,從自己切入,館長和組織者不停地拍照讓我很不自在,一直想逃,終于在半小時后,我還是選擇了逃走,出來后人一陣輕松感。 半小時,我收獲了什么? 我再怎么勸自己空杯心態,還是有點偏見。不太喜歡這種洗腦式的激情洋溢式的成功學講座。記得以前老師說過只要是傳播家庭教育,都是好的,但是發現我還是只局限于我熟悉和認知的領域。 在我們這種N線小城市,大家不喜歡主動讀書,更喜歡聽故事或者“塞書”,更喜歡雞湯,也算找到自己讀書會開不起來的原因了。 大家都喜歡聽底層人士的勵志故事。老師分享她經歷的磨難,孩子讀書一路的曲折,看手機不學習之類的,聽得大家頻頻點頭,一路附和,而我卻在不斷質疑故事的真實性。 其實出逃后,心里有點愧疚,因為感覺對老師不尊重,離開的時候也沒有跟館長和組織者打招呼,但是我還是告訴自己,我的輕松、舒服的需要也很重要。這次經歷也告訴自己,千萬認清自己的性格,不要隨便去闖入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太喜歡的領域,否則比起學到的更多的會是不適感。 要慢慢拎得清到底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需要補齊的是哪方面的知識短板,而不在于初學期的一股腦兒上什么都要學,耗費時間和精力。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